主頁預告片演職員介紹幕後故事入圍台北電影節


2010/08/27

逝去的追念和生命的讚美:《父後七日》

文/但唐謨
浩浩蕩蕩的《父後七日》終於要上院線了。這部電影的導演之一王育麟先生是我大學的社團學長,外號叫做「Birdy」,因為他很喜歡尼可拉斯凱吉演的那部《鳥人》,也或許因為他很……J。學長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在從事影像創作,儘管曾經遭遇時運、資金等障礙,卻一直咬牙堅持,不妥協,也不隨波逐流……如今終於拍出了這部大家都愛的《父後七日》。
這部片另我想到了一部電影:《貧民百萬富翁》,因為這兩部片大家都愛,而且都愛的要死。不僅是我們台灣的觀眾喜愛,好像香港、韓國、泰國等不是很熟悉台灣鄉土文化的觀眾都感動到不行。我想這部電影的魅力就在此,它訴諸人類共同的情感,跨越了國族文化的藩籬,得到普世的共鳴。而這種共同的情感,就是大家對於親人的愛,以及對於生命的讚美。這部片改編自導演之一劉梓潔的同名短篇小說,故事的主人翁有一個非常本土的名字阿梅,在外地工作的阿梅為了父親的喪事回到了鄉下,經歷了一段融合了傷感、荒謬、好笑、勁爆但是又甜蜜的過程。
關於《父後七日》的文字已經很多了,大家愛這部片,享受那份笑中帶淚的感覺。不過這部片在國內外都能大獲共鳴,倒是有點罕見而有趣。我猜測片中台灣民俗葬禮光怪陸離儀式的描述,在非台灣觀眾的眼中,或許帶著一點mondo movie的獵奇成份,但是電影中那股普世的情感,卻沖淡了「獵奇」的心理,讓不甚了解台灣民情的觀眾,在共通的情感交流中欣賞台灣的本土文化,而且不陷入「異國情調」的把玩。這或許是台灣電影向外傾銷的最好的方法。我們都看過許多華語電影努力地要賺別人的錢或者獎盃,用跨國演員,拍得很藝術,或者像中國那樣做一堆漂亮衣服拍超級大片,其實根本不用這麼累人啊!《父後七日》是個很好的示範,一點點簡單而熟悉的台灣風情,加上大家共同的經驗,很誠懇而且輕輕鬆鬆地獲得了廣大的迴響。一部好電影,參展得獎倒在其次(不過獎金還是很重要的),電影能夠獲得共鳴,才是最重要的吧!

《父後七日》有兩個地方我覺得是很酷的。其一是台灣民間生活的生猛描述,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很「實在」的人,無論是在跨國公司工作的阿梅,天天都在忙的阿琴,在夜市擺攤的哥哥,兼職詩人的道士,拍攝學習製作的表弟,甚至我最看不順眼的民意代表, 好像大家都有在「動起來」,讓我們感覺到當今台灣人民一股「浩浩蕩蕩」的生命力, 不知為什麼,看到這部電影當中這些不同職業的人,突然會覺得台灣好有希望好有希望。另外,這部片的演員真的讓人眼睛「亮起來」,這幾位一直在從事表演工作的演員,以自身的經驗和感情,呈現了實實在在的台灣人,讓我們台灣觀眾覺得很親切,好像就是你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那種感覺,尤其是飾演阿琴的張詩盈,渾身是勁,超性感的!好希望出現一個為她量身定做的劇本,讓我們再次複習她可愛可喜的表演。這部片真的是靠演員,而不是靠明星。
《父後七日》或許會是今年大家最有fu的台灣電影了,雖然這部片是以死亡為主題不過其實是在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電影,永遠會得到共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