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預告片演職員介紹幕後故事入圍台北電影節


2010/08/31

8/31 父後七日上映第五天

觀眾Sarah Chen的心得:

劇中有四段情節催我落淚,
都是再平凡不過的情節。
但你的心就是會被它擊中,
正。中。靶。心。

⋯⋯⋯⋯失去至親,在心緒慌亂中,馬上就被更荒謬的儀式慌亂,
思念的心情在一連串的儀式中切割得凌亂。
等待入殮出殯火化後,思念才開始慢慢發酵。

我們常常這樣,含蓄著最深的愛。
即使在失去以後,那份含蓄的愛依舊囓著我們,
讓我們不知如何自處。

一小時半的電影就在觀眾的爆笑聲和淚眼中結束,
我坐在椅子上久久未起身。
女主角在劇終流瀉的情感充塞在我的胸口,
沉。甸。甸。的。

現在想起來還是想哭。

這部片,很適合邀請父母一齊觀賞。

Read More...

父後七日8/25首映會媒體報導



分享播放清單:http://www.youtube.com/view_play_list?p=94D25455DC53FCE5

Read More...

2010/08/30

開眼:專訪《父後七日》雙導演

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劉梓潔,兩位的絕配感,一靠近就強烈感受到……,切入訪談也是宛如電影般單刀直入又意在言外。
劉梓潔改編自同名散文的本片,取材親身經歷。然而,轉換成電影媒介,劇本儼已甩棄濃厚的自傳意味,自成一性格……,這性格分身出來後,劉梓潔又奇妙地轉換位子來到導演崗位,繼續參與漫長的捏塑。也就是說,她創作了它三次。
說到雙導演電影,你會想起彭氏兄弟、還是柯恩兄弟呢?
這回,兩人「組團」的過程也相當令人玩味——王育麟導演慧眼相中這篇好文章,並挪出半張導演椅,邀請本尊劉梓潔帶著她的觀點加入。王導說,當初決心將之搬 上大銀幕,就是看到這個題材骨子裡蠢蠢欲動的台灣真性情,由原作者親自改編為劇本,意義更是重大。劉導則表示,改編過程的確是經歷一些割捨與掙扎,使得人 物設定,不再拘泥於遵照自己家庭,相繼,延伸而出的架構,卻益發生動映寫了葬儀百態。

……她小心翼翼在這個私密維度裡建構一個外來世界,寫好後,開門,邀劇組進來。
也因預算考量之故,後製過程中,偶還順應現有素材,組湊出斷裂的剪接效果,兩位導演均表示,現在的觀眾,相當適應MV式的畫面節奏,與其固守傳統敘事,不如在創新與完整之間,取得兩全。這也構成本片風格的基礎。
至於電影中強烈的用色對比,多人說過像阿莫多瓦,對此,王導謙稱,現在回過頭來看,也很驚訝當時會作出這麼大膽的嘗試。他表示,周遭膽識過人的工作人員,也是本片創意的推手,比方攝影師傅士英,片頭一個手機震動的主觀鏡頭,便得自他的想法與堅持。

情節上,本片相當程度「掙破」原始文本,另闢鷹架,其中阿義與阿琴的情感脈絡就穩實地扶起故事一端,亦搶走不少目光。劉導表示,能夠跟這些底子深厚的演員 說戲,對她來說也是一種回饋。不過,相對回到一個創作本位,對劇本撞上拍攝現場臨即性的變動,最是激起她力執己見的鬥志,為此,她和王導還擦出不少「火 花」。

演員方面,由王莉雯來飾演本尊,劉梓潔導演說,選角時,輾轉物色許多人選,可惜感覺都少那麼一點,直到偶然在副導莊景燊家裡聊天,目光鎖定他身職編劇的太 太王莉雯,乘興請她試演一遍。王莉雯也很寶,她祭出的是後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刷牙趴哭片段——,果然是近在眼前的寶。
入行影視圈多年的王育麟導演表示,數十年來,看遍國片的起起伏伏,堅持下去的力量,都是年輕時候參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電影拍攝工作,一路用眼睛,搜集下來的電影人那份熱情。王導並說,這部片遙相呼應的,反倒不是同以諧趣為主調性的首部長片《棉花炸彈》,而是取材嚴肅的紀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這亦是他自己極鍾愛的作品。
此外,兩導tone調之match,連賞片偏好都交集在昆汀塔倫提諾、柯恩兄弟風格上,劉導另特別喜愛姜文導演的作品。

至於目前有何最新拍攝計劃,王劉雙導只略略透露,是一齣橫跨台灣歷史六十年的大型故事……說至此即打住。唯可確定——「將更深刻紀錄這塊土地的感動。」王導篤定地說。

原文出處:開眼e週報

Read More...

8/30 父後七日上映第四天

父後七日持續熱映中~~感謝各位影迷的熱愛與支持,創造了父後七日前三天的票房成績,接下來還有艱辛與漫長的道路,讓我們在欣喜之餘,繼續努力,邀請更多還沒看過父後七日的朋友進戲院,也請大家一起為優質的國片喝采加油~~

Read More...

道士阿義.吳朋奉公道影評

吳朋奉
《父後七日》這部電影妙就妙在 : 一起看一部電影,有人狂笑的同時也有人暗自暴哭......
台北電影節的時候,我坐在逃生門的邊邊__沒在看電影.(看過太多遍了) 我在偷喵觀眾的反應..某個完全沒哭點的地方.(這部電影好笑居多.除了最後.沒什麼哭點吧?女兒生日.爸爸給顆粽子有什麼好哭的?給女兒拖鞋穿 有什麼好哭的?背著爸爸的遺照騎車有什麼好哭的?)....
可是就在電影院裡 我的左前方有個女孩子卻用力摀住嘴.低著頭.哭到抽慉不止.又不敢出聲.電影也看不下去了....大概是想起逝去的某位至親至愛的人.....唉~~~話若是ㄇㄟ說透支 .. 目屎就撥未離 .............

Read More...

2010/08/29

周│報│影│評-《父後七日》

作者:張士達

《父後七日》從原著到電影,以一種知識分子隨時冷靜觀察又自我省視的態度,來面對失去至親時驚慌失措又故作壓抑的情感衝突,以及看似莫名其妙的民俗禮儀對於家屬奇妙的療癒作用。這段大家曾經經歷或者也許終將經歷的旅程,透過一群演員適度誇張又不致太過頭的演出,讓《父後七日》成為國片史上最獨一無二的療癒系電影。就像女主角騎車背著用電腦合成拼湊的父親遺照,在百無禁忌的荒誕粗糙中,卻微妙呈現出台灣草根文化裡那種雖不工整卻自成一格的生命情調。

*********************************************************

解剖檯評分
 台灣獨特的喪葬風俗,是近年來許多國片擷取創意的泉源,從《豔光四射歌舞團》、《流浪神狗人》到《一席之地》,都從墓仔坡與電子花車荒謬俗麗的世界,營造出觀照生死的黑色喜劇況味。《父後七日》把格局放得更小,全由這些繁瑣禮儀中構築成一部電影,卻更深刻精準地捕捉了那些哭笑不得的片刻,畢竟這些笑聲與淚水,都來自真實走過一趟的人生。
 同名原著散文改編
 由劉梓潔、王育麟執導的《父後七日》,由劉梓潔獲得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原著改編,記錄了她在父親過世後,在入殮火化等繁文縟節中細膩的心情轉折。一般散文因偏向內化的本質以及缺乏戲劇結構,並不適合改編為影視作品,《父後七日》卻因原著中大量影像化的敘事,反倒賦予了改編劇本豐富的現成素材。電影裡除了對主要角色大幅增減以強化骨幹之外,甚至許多場戲都是由原著一字不差的直接平移。畢竟劇本是由劉梓潔親自改編,的確較能抓到原著中最珍貴的情感精華。

 《父後七日》作為一部改編電影最成功的部分,就在於它忠實地掌握住了原著在語言文化拼貼上的多元並置與節奏、主述者隨時從所處情境中抽離並藉以自我防衛情緒衝擊的自嘲語氣,以及不斷在輕盈與沉重間反覆拉扯的無奈無力和荒謬突梯。但畢竟散文仍是散文,這部篇幅小巧卻直擊人心的散文原著,就是改編為電影時最大的本錢與最大的限制,僅管珠玉處處,有時卻又難免因戲劇主軸與結構不明確而散亂寫意。
 在導演王育麟的掌控之下,片中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組合,則因靠著本土色彩的統一基調,而不致落入演出風格混亂的弊病。飾演道士的吳朋奉與飾演父親的太保兩位硬底子演員,尤其是撐起全片成功基礎的兩大功臣。較為可惜的是,飾演天兵表弟小莊的新人陳泰樺雖然表現自然大方,令人眼睛一亮,但他與道士間彷彿徒弟與師父的關係,卻著墨太多但又沒經營出與主題契合的明確方向,反倒成為片中數度拉得太長的美中不足之處。
 誇張哭爸的療癒之旅
 《父後七日》從原著到電影,以一種知識分子隨時冷靜觀察又自我省視的態度,來面對失去至親時驚慌失措又故作壓抑的情感衝突,以及看似莫名其妙的民俗禮儀對於家屬奇妙的療癒作用。這段大家曾經經歷或者也許終將經歷的旅程,透過一群演員適度誇張又不致太過頭的演出,讓《父後七日》成為國片史上最獨一無二的療癒系電影。就像女主角騎車背著用電腦合成拼湊的父親遺照,在百無禁忌的荒誕粗糙中,卻微妙呈現出台灣草根文化裡那種雖不工整卻自成一格的生命情調。
 而在行禮如儀的庶民喪葬文化中,最深的痛楚慢慢浮現,切膚的傷痕慢慢被撫平,隨著片中人物的父後七日以及後來更長時間的逃避與面對,也讓觀眾跟著完成一趟療癒之旅,而為思念的親人找到自己心中一處永遠平靜安詳的所在。畢竟無論是聲嘶力竭的哭爸或是文學與電影,所殊途同歸追求的,不就正是那最終的釋然。

原文出處: 中國時報周報影評

Read More...

2010/08/28

捷報


捷報:《父後七日》全台首映第一天8/27,台北票房超過大製作、大卡司的唐山大地震

Read More...

《父後七日》正港台味告別式

* 作者:膝關節
* 評分:85分
台,原本是用於貶低一個人的衣著談吐、行為舉止。現在,慢慢成為代表本土容貌。從完全負面的意思到現在成為近年媒體編輯台上的顯學代表(儘管可能還是去除不了些許嘲諷意圖)。台,從名詞轉變成一種親切自然的形容詞。讓「台」這個字,變成一道護身符,台得理直氣壯,台得理所當然。
《海角七號》裡的「台」,是讓人動容的,令人鼓舞的。
[《父後七日》正港台味告別式]
原來固執的老人國寶頑皮起來這麼可愛,傻氣機車行黑手和呆呆小米酒推銷員的憨直討喜度近乎破表。馬如龍飾演的鄉鎮代表,滿臉橫肉的土豪劣紳,竟然才是最愛台灣的代表。失意搖滾歌手與進退兩難的日本經紀人/模特兒譜出的無根戀情,還因為與日據時代留下的情書連結,產生了另一種愛情厚度。日據時代裡那種癡情、純情的鑿痕,對照著現代一夜情引發的真愛想像,其實有著極大差距。

《父後七日》也很台,影片本身的台味更入裡,更具後座力。注視著我們經歷過的生離死別,那些曾經以淚水黏築的每一刻,萬般熟悉。
難得的是,《父後七日》並沒有刻意放大我們面對親友逝去時的悲痛焦點,也不著墨病床上的疾苦折磨。聽不到那些生離死別的吶喊,與受盡煎熬的哭泣。
相反地,影片選擇另一種輕盈的角度。
一方面重現片中女主角父親的樂天模樣,一方面則是單純地摹寫了喪禮面面觀。我們驚見原來辦喪事是如此大費周章,從喪禮需要的樂儀隊到靈堂擺設、何時該哭倒在棺木上,還得擠出掏空的眼淚。樣樣都是政治角力,眾人可能都說上一句話,你就得奉行,否則就會被貼上「不孝」的標籤。
在這些角力的過程中,其實無空思考眼淚的真正價值,也無心回想那些逝者的些許身影。只顧著能忙完辦理這場大拜拜,拜完了,淚乾了。或者是,從來就沒有好好留過一場淚,洗滌需要昇華的那些心靈。
影片開場就告訴觀眾,喪禮可以是場綜藝節目實境秀,孝女白琴在路邊哭得裝模做樣,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些是假哭,儘管是假的,硬擠出幾聲乾癟的泣音,告訴大家,某某某已在人世間瀟灑走一回。那些哭,是哭給外人看的。
一如喪禮上,鄉鎮民代卡位,「音容宛在」那些悼念詞文總得掛在顯目地方,證明他們關懷民眾(或者這是基本鄉里服務,並沒有什麼卡位用意)。但事實上,這些政客可能壓根都完全不認識這些逝者,全片更刻意把政客的模樣低調化,不是背影就是遮住臉,政客模樣煞是模糊,卻又存在各個角落。那些文、那些飲料靈骨塔、花圈,也是給別人看的。婚喪喜慶都很像,彷彿都是為了達到他人意志,做足表面功夫的階段儀式。
《父後七日》呈現華人世界喪禮文化的荒謬,但也不只在這些荒謬上打轉。
道士吳朋奉在喪禮過程念的那些祭祀用詞,熟練地讓人感到有趣,不可思議。還能在這些看似荒謬趣味的詞句中,綻放出感人能量。

那句「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堪稱是年度最令人動容的一段話。詮釋台語「過身」的意義,給予人對於死亡不再停留在沉默的句點,而是另一個起點,重新到另一個國度的起點。
影片讓親切的台味與適度的文學想像質感並存。你可以看到中間那段戲謔手法,如敘述吳朋奉飾演的道士與孝女白琴及道士舊情人美鳳間的愛情三溫暖橋段。也有溫馨動人的溫情橋段,如太保飾演的父親載著剛滿十八歲生日女兒,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不是名牌精品,而只是一顆肉粽,更放手讓女兒騎需要換檔的機車(暗示了父親放手讓女兒走向自己的人生),還告誡女兒回家別對哥哥講吃了這顆肉粽,怕哥哥以為父親偏心。
這些舉動貼切地描繪出父親對女兒的細心,搭配1967年的老片《吾愛吾師》裡那首老歌「To sir with love」,頓時間讓這段感人父女情感增加異國風情的懷舊氛圍。這是一種奇妙的心理距離,對這段旋律既熟悉,卻又陌生。相同地,開場孝女白琴哭喪時配的襯底音樂,居然是希伯來文歌謠「Hava Nageela」,這首歌謠是用於婚禮上的歡慶樂曲,讓悲劇意味濃厚的台味出殯儀式添上愉悅節奏,也奠定本片悲喜劇基調。
《大智若魚》(Big Fish)或《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裡那送父親最後一程的悲歡離合,這些都是你我情感公約數。在這段旅程中解釋與父親的關係,特別是《大智若魚》裡再度建立對父親的懷念/崇拜,讓人感動萬分。
父親的身影總是巨大而寡言,他們用近乎笨拙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愛。
《父後七日》終究是編劇劉梓潔對於過世父親的私密對話,那些柔軟的、傷感的、荒謬的言語,我們不用經歷過,也能感同身受。
離開得越遠,投射出來的鄉愁思念更深。片尾女主角阿梅遠走他鄉出差,在舟車勞頓之中,以為會累到無暇思考,放下所有俗事,卻會在一些不經意的時刻,重新梳理了對父親的思念。煙霧濛濛中,眼淚總算獲得了應有的重量。

原文出處:雅虎電影影評

Read More...

PTTradio 父後七日專訪 8/26

Read More...

《父後七日》台北上片時刻表暨映後座談

《父後七日》8/27-8/29 映後座談行程

8/27 周五
‧ 時間:下午5:05 –5:15
‧ 地點:今日秀泰(北市峨嵋街52號)
‧ 出席:王導、阿泰

‧ 時間:下午7:30 –7:40
‧ 地點:絕色影城(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漢中街52號8-11樓 )
‧ 出席:王導、阿泰

‧ 時間:下午8:30 –8:40
‧ 地點:信義威秀影城(台北市松壽路20號 )
‧ 出席:王導、劉導(從觀眾席出場)、阿泰、家儀

8/28 周六

‧ 時間:下午3:50 –4點
‧ 地點:絕色影城(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漢中街52號8-11樓 )
‧ 出席:王導、家祥、莉雯

‧ 時間:下午5:30 –6:30
‧ 地點:今日秀泰(北市峨嵋街52號)
‧ 出席:王導、家祥、莉雯

‧ 時間:下午8:30 –8:40
‧ 地點:信義威秀(北市松壽路20號)
‧ 出席:王導、張詩盈(朋奉當天確認)

8/29 周日

‧ 時間:下午3:50 –4:00
‧ 地點:絕色影城(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漢中街52號8-11樓)
‧ 出席:王導、劉導、安琪(家祥、朋奉當天確認)

‧ 時間: 下午5:05 –5:15
‧ 地點:今日秀泰(北市峨嵋街52號)
‧ 出席:王導、劉導、安琪(家祥、朋奉當天確認)

‧ 時間: 下午8:30 –8:40
‧ 地點:信義威秀(北市松壽路20號)
‧ 出席:王導、劉導(家祥、朋奉當天確認)

Read More...

2010/08/27

寫在父後七日上映前一天

※期待多時的「父後七日」電影終將於明天(8/27)全省上映了!※梓潔,加油~《父後七日》真的很棒!!新書上市才短短三週,已經一再緊急再版超過20000本了!

文/劉梓潔
最後一天,決定來爆料了。
為什麼會有父後七日的散文?
其實是,在那七日中的某一日,葬儀社來討論告別式中長男要誦讀的「祭文」
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當然七嘴八舌的,要我馬上寫一篇出來
我堅持沒辦法寫,為此還跟媽媽大吵一架,母女聲淚俱下
最後,哥哥誦讀的,是葬儀社提供的制式八股祭文

大概如此,我總覺得,欠爸爸一篇文章

花一年的時間,寫出來了。

現在這篇文章還變成一本書、一部電影。

而且,還帶著華文出版史與國片影史無法以經驗法則評估的能量與威力

如片中配樂「To Sir with Love」歌詞:

「你要如何感謝那個人,那個陪著你從用蠟筆到用香水的人,
那並不容易,但我會嘗試。如果你要整片天空,
我會在天空上寫滿字,那將會有一千英呎高,寫著:''To Sir with love'' 」

也許書與電影,正是我寫滿在天空的思念與感謝。

早上媽媽打電話來,父親過世五年,在電影上映前一天,在原著登上誠品華文排行第一名這天

她昨晚第一次清晰地夢見爸爸了

夢中,老爸很開心地跟老朋友吃吃喝喝、說說笑笑

希望父親的笑容,是來告訴我們:

一定大賣啦!安啦!

王導曾感動地說,「我是劉梓潔老爸派來的天使,一定要把電影好好做完!」

若真是如此,老爸想必又派來更多海鵬天使與寶瓶天使

無限感謝 :)

父後七日8/27全台盛大上映,精彩預告搶先看~~
★看《父後七日》原著散文集
父後七日

Read More...

逝去的追念和生命的讚美:《父後七日》

文/但唐謨
浩浩蕩蕩的《父後七日》終於要上院線了。這部電影的導演之一王育麟先生是我大學的社團學長,外號叫做「Birdy」,因為他很喜歡尼可拉斯凱吉演的那部《鳥人》,也或許因為他很……J。學長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在從事影像創作,儘管曾經遭遇時運、資金等障礙,卻一直咬牙堅持,不妥協,也不隨波逐流……如今終於拍出了這部大家都愛的《父後七日》。
這部片另我想到了一部電影:《貧民百萬富翁》,因為這兩部片大家都愛,而且都愛的要死。不僅是我們台灣的觀眾喜愛,好像香港、韓國、泰國等不是很熟悉台灣鄉土文化的觀眾都感動到不行。我想這部電影的魅力就在此,它訴諸人類共同的情感,跨越了國族文化的藩籬,得到普世的共鳴。而這種共同的情感,就是大家對於親人的愛,以及對於生命的讚美。這部片改編自導演之一劉梓潔的同名短篇小說,故事的主人翁有一個非常本土的名字阿梅,在外地工作的阿梅為了父親的喪事回到了鄉下,經歷了一段融合了傷感、荒謬、好笑、勁爆但是又甜蜜的過程。
關於《父後七日》的文字已經很多了,大家愛這部片,享受那份笑中帶淚的感覺。不過這部片在國內外都能大獲共鳴,倒是有點罕見而有趣。我猜測片中台灣民俗葬禮光怪陸離儀式的描述,在非台灣觀眾的眼中,或許帶著一點mondo movie的獵奇成份,但是電影中那股普世的情感,卻沖淡了「獵奇」的心理,讓不甚了解台灣民情的觀眾,在共通的情感交流中欣賞台灣的本土文化,而且不陷入「異國情調」的把玩。這或許是台灣電影向外傾銷的最好的方法。我們都看過許多華語電影努力地要賺別人的錢或者獎盃,用跨國演員,拍得很藝術,或者像中國那樣做一堆漂亮衣服拍超級大片,其實根本不用這麼累人啊!《父後七日》是個很好的示範,一點點簡單而熟悉的台灣風情,加上大家共同的經驗,很誠懇而且輕輕鬆鬆地獲得了廣大的迴響。一部好電影,參展得獎倒在其次(不過獎金還是很重要的),電影能夠獲得共鳴,才是最重要的吧!

《父後七日》有兩個地方我覺得是很酷的。其一是台灣民間生活的生猛描述,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很「實在」的人,無論是在跨國公司工作的阿梅,天天都在忙的阿琴,在夜市擺攤的哥哥,兼職詩人的道士,拍攝學習製作的表弟,甚至我最看不順眼的民意代表, 好像大家都有在「動起來」,讓我們感覺到當今台灣人民一股「浩浩蕩蕩」的生命力, 不知為什麼,看到這部電影當中這些不同職業的人,突然會覺得台灣好有希望好有希望。另外,這部片的演員真的讓人眼睛「亮起來」,這幾位一直在從事表演工作的演員,以自身的經驗和感情,呈現了實實在在的台灣人,讓我們台灣觀眾覺得很親切,好像就是你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那種感覺,尤其是飾演阿琴的張詩盈,渾身是勁,超性感的!好希望出現一個為她量身定做的劇本,讓我們再次複習她可愛可喜的表演。這部片真的是靠演員,而不是靠明星。
《父後七日》或許會是今年大家最有fu的台灣電影了,雖然這部片是以死亡為主題不過其實是在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電影,永遠會得到共鳴。

Read More...

2010/08/26

父後七日」送喪禮毛巾,挑戰國人禁忌!

禮儀毛巾業者:對父親的愛,全寄託於毛巾


【新聞稿】
改編真實故事的國片「父後七日」昨晚舉辦電影首映會,除了全劇演員到齊外,更邀請了各國代表、五國的駐台代表及喪禮毛巾贊助業者顧牟森先生一同參與。導演王育麟表示,能夠將台灣禮儀毛巾與國片做結合,不但讓國外賓客瞭解台灣文化,更挑戰了國人的禁忌話題。電影贊助商-雙星毛巾的副總顧牟森表示,自己也是個電影迷能夠參與此盛會備感榮幸,觀賞完影片後,讓顧先生回想起與逝世父親的點滴,對於父親的思念及感謝全部寄託在毛巾事業上,期待透過此活動,能夠將父親一手打造毛巾王國,不斷的傳承下去!
現代喪禮以毛巾盒回送給親友表達謝意,雙星毛巾顧牟森副總表示,昔日台灣喪葬習俗,因多採土葬,親屬須將棺木抬至山頭,長途跋涉身體容易大量流汗,喪家即會提供毛巾給親友們使用。顧副總說,有些喪家還會提供手帕給親友擦拭淚水。然而,現代的喪禮習俗已將繁文縟節都簡單化,手帕鮮少人使用,毛巾也從原本提供給親友使用,轉變成「回謝」白包的毛巾禮盒。加上現代人生活水準提升,喪家對於回禮毛巾盒的選擇上越趨重視,不但講究材質,還注重包裝及樣式了,這也讓喪禮使用的毛巾盒逐漸延伸為喪禮的謝禮。
「父後七日」透過詼諧的方式描述女主角在父親過世後,回到家鄉處理後事的情緒起伏。看完電影的顧牟森說,片中女主角對於父親的思念,讓他回想起25歲那年,父親意外逝世時的悲慟。雙星毛巾顧牟森說,父親白手起家,在雲林縣創立綿織廠,從小就在毛巾堆里長大,因母親在七歲時逝世,由父親獨力撫養兩兄弟長大,對於父親的情感極為深厚。在父親突逝後,兄弟倆將這份情感移轉在毛巾事業上,並互相扶持,努力經營父親遺留下來的毛巾王國!
導演王育麟則表示,能夠將台灣特有的喪禮毛巾盒,贈送給國外的在台代表及貴賓們,不但能直接讓國外賓客瞭解台灣文化,更也挑戰了國人對於喪禮的禁忌。毛巾業者顧牟森副總說,自己也是個電影愛好者,很榮幸此次能夠與父後七日電影合作,提供毛巾盒做為首映贈品。第一次參加首映會感覺十分新鮮,得知與外國賓客一同欣賞影片,更替國片感到驕傲。顧牟森先生說,片中利用文學方式敘述台灣的喪葬禮儀,描述的極為生動,非常推薦大家至電影院欣賞!

新聞聯絡人:張淑雅 0980-815-476 / 陳禹仲 0980-895-194

Read More...

父後七日隨俗送毛巾----外國駐台代表霧煞煞 誤認擦淚用

記者張菫宸/台北報導
改編自「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電影「父後七日」昨晚舉行首映會,包括總統馬英九和「海角七號」演員茂伯與「水蛙」小應也特地到場站台。因應台灣喪禮風俗,導演王育麟和劉梓潔特地送上電影專屬的禮儀毛巾當作謝禮。現場有來自德國、義大利、加拿大、土耳其、印度等五個國家的在台代表,拿到毛巾時還誤以為是用來擦淚。
茂伯小應到場造勢
昨晚首映會上,包括導演王育麟、劉梓潔,以及演員太保、吳朋奉、張詩盈、陳泰樺、王莉雯、陳家祥等全體劇組皆到場。總統馬英九說:「因讀完『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父後七日』散文後深受感動,主動表示要出席電影首映會。」並向觀眾推薦這部深具台灣本土文化的感人親情電影。
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古茂和表示聽聞這是部有趣又代表台灣文化的電影,所以特地來觀看。記者詢問是否知道毛巾代表什麼意思?古茂和以為是用來擦淚,後來經解釋才知,毛巾是台灣傳統喪禮的謝禮。
父後拷貝數平海角首週紀錄
有「台版送行者」之稱的電影「父後七日」,由於全片充滿台灣本土特色,目前拷貝數已有40支,與前年賣座強片「海角七號」的首週拷貝數一樣,有望再創亮麗票房。「父後七日」將於明天上映。
原始出處:自由時報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1天上映

0827, 就是明天~ 〔父後推文精選〕曾文正:父後七日如此帶種地嘗試捕抓喪禮儀式的行進與心情的落差,這只要稍一不慎就可能得背負「不孝不慈,無血無淚」的罵名。但它成功打開一條安全通道,而且直達人心!在看似詼諧的記敘中,卻往往伴隨著對父親的記憶;在看似無奈的服從中,卻總是輔以對至親的不捨。 在啼與笑的氛圍中,填入了也幾乎是同樣啼與笑的思念。讓人在眼眶紅了之際,還能淡然地揚起緊閉的嘴角。~ ...........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上映"

Read More...

2010/08/25

「父後七日」邀馬看首映 依禮回贈毛巾


「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左)、劉梓潔(右)扮大長今,和「首爾數位影展」總監鄭成一合影。
圖/海鵬提供
「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劉梓潔昨天出席「首爾數位影展」映後Q&A,兩人突發奇想搞笑穿上「大長今」的古代服裝,意外拉近和韓國觀眾間的距離。而曾讀過原著的馬英九總統,也將在今晚台北首映會上現身力挺。 堪稱今夏最具本土人文情懷國片的「父後七日」,引起台灣不少年輕觀眾的興趣,對導演用不說教又溫馨的手法表現傳統葬禮的細節,令人感到新鮮,韓國觀眾也對「父」片充滿好奇,頻頻發問、反應熱烈。
「父後七日」即將在周末全台上映,今晚台北首映請來馬英九總統當貴賓,王育麟與劉梓潔表示,將會遵照台灣習俗,回贈總統禮儀毛巾,感謝他撥空站台。

原文出處:聯合報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2天上映

0827, 還有2天~ 〔父後推文精選〕沒完沒了的飛翔(網友):就題材來說,它所能表達的細膩情感已經超乎我所想像。較之其它大部份的國片,每個人身前背後的篇章都能夠讓人反覆翻讀。國片除了男女情義,現在已經很少對於傳統倫常有所描繪。此片的拍攝主場不在繁華的台北,對於自此離鄉的遊子,更有一份觸動隱約。…儘管人生飄浪,落葉終究要歸根, 女兒阿梅:「阿爸,我們要回家了喔 ... 」出身台灣莊稼的孩子,也許你已經長大,也許功成名就,也許幾度迷失自己;我誠摯推薦藉由這部影片,拾取已然淡忘的感激與珍惜。~ ...........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上映"

Read More...

2010/08/24

《父後七日》電影T-Shirt 贈獎活動,公布得獎名單

《父後七日》電影T-Shirt 贈獎活動,得獎名單如下:

===== T-shirt 獎 ======
曹脖子
洪小萍
Duckblood Drink
Che-Yen Hsieh
黃佐正
Alex Chung
另外,部分網友雖未完全依活動辦法參與,但分享的心得或文章卻讓我們非常動容,因此特地增設「特別獎」,下列網友每人都可獲得《父後七日》電影簽名海報乙張喔!

===== 特別獎 ========
Nina Wang
顏偉哲
楊竣皓
Huei-Lin Hung

※ 領獎方式
為方便確認身分,請於收到得獎通知後,以信件回覆領獎人姓名與身分證末三碼,供主辦單位核對之用。
請於 8/26-8/31,每日10:00-18:00時段,攜帶個人身分證件,至海鵬電影公司親領。(北市萬華區昆明街76號7F-6 / 02-23755408)
對領獎事宜有任何問題,請來信 swallowwingsfilms@gmail.com 洽詢。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3天上映

0827, 還有3天~ 〔父後推文精選〕藍祖蔚(知名影評人): 父後七日先行選擇了萬式花筒的拼盤結構做開場,再用顯微鏡式的內心觀照做終結,前者讓人眼花撩亂,後者讓人揪心捶胸,兼具了娛樂花色與人性沈澱的雙重特質,….萬花筒是吸引觀眾共鳴的重要元素,顯微鏡才是最勾動人心的生命細節。…菸霧遼繞中,父親和女兒的血脈相通,成就了最深情的頌歌,那才是眼淚開始流下的時刻。有了顯微鏡的深情對話,萬花筒式的荒誕人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有了顯微鏡的內心獨白,萬花筒式的花花人生,就成了美麗的點綴了。~ ...........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上映"

Read More...

父後七日南韓放送 觀眾哭又笑

記者張菫宸/綜合報導

改編自「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的電影「父後七日」,日前在首爾數位影展上放映,吸引了各國影人及許多南韓觀眾前往觀看,柬埔寨女導演看完大笑,而泰國評審則淚流滿面。

柬埔寨電影「倖存」女導演蘿仙桑德娜塔表示,「父後七日」讓她看得哈哈大笑,其中讓她最印象深刻的是「孝女阿琴」(張詩盈飾),覺得她超酷的。但桑德娜塔也說,就在她看電影大笑時,竟意外發現坐在鄰座,這次來當評審的一位泰國女製片,竟然哭得唏哩嘩啦,還不時掏面紙拭淚,讓她大吃一驚、幽默的說:「這部台灣電影到底是什麼威力?可以讓我笑成這樣,她卻哭得這麼慘!」
 原文出處:自由時報

Read More...

2010/08/23

劉梓潔回娘家宣傳《父後七日》鄉親笑爆全場

劉梓潔回娘家宣傳《父後七日》熱情鄉親擠爆演藝廳

上 月榮獲「台北電影獎」雙料大獎的電影《父後七日》昨天(8/19)回娘家,受邀出席彰化縣府包場的鄉親特映會。縣府特砸下了六位數字包場,邀請鄉親觀賞 《父後七日》,以實際行動力挺自家子弟。開演前兩小時,縣府演藝廳大門就出現排隊人龍,待開放進場後,原先只能容納八百人的放映廳,竟瞬間湧入千餘名觀 眾,人潮站滿所有走道,幾將演藝廳擠爆;電影放映時,現場更不時傳出陣陣爆笑聲。《父後七日》也輕鬆征服了現場的年輕觀眾,映後更蜂擁上前將片中飾演「道 士」的吳朋奉團團圍住合影留念。

彰化縣府昨也派了三輛遊覽車前往田尾,接來曾參與《父後七日》演出的百餘位鄉親,一同到彰化演藝廳觀賞,為《父後七日》造勢。這也是該片自殺青後,首次在 該地區放映,許多田尾鄉親一見到導演劉梓潔,又抱又笑地說:「你最近很忙齁,我都是在電視上看到你!」連在片中飾演「地理師」的劉梓潔阿公,都特別到場觀 賞,與在片中互動頻繁的「道士」吳朋奉相見歡。《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劉梓潔與吳朋奉,昨日特別出席了這場特映會,也再度感受到大家的熱情。吳朋奉說, 這讓他想起了先前在這裡拍攝《父後七日》時受到的熱情款待,他非常感謝大家對《父後七日》的支持,「沒有彰化鄉親,就沒有《父後七日》」,語畢獲得現場熱 烈掌聲!

劉梓潔吳朋奉忙簽名合影《父後七日》將角逐印度金孔雀獎

道地彰化子弟的導演劉梓潔,一出現在特映會現場,就意外受到許多書迷的熱情圍擁,手捧數十本的《父後七日》原著要請她簽名。而在片中飾演「道士」的吳朋奉,更意外受到了大批年輕觀眾的包圍歡迎,紛紛上前將他團團圍住,並要求他合影、簽名留念,久久不肯散去。

從 另類角度看人生大事的《父後七日》,之前也報名了印度果阿(GOA)影展的競賽,將繼去年的《不能沒有你》後,再度角逐地位崇高的金孔雀奬。這部好評不斷 的電影,是台灣電影中難得一見的片型,全片以荒謬逗趣的敘事,刻劃出一場嘉年華式的告別,爆笑中哀慟隱現、豪情中真情浮現,深具台灣本土的人文特質,被譽 為是今年暑假最強檔的國片,也是今年最好看國片。溫馨感人的《父後七日》將於8月27日於全台上映!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4天上映

0827, 還有4天~ 〔父後粉絲推文精選〕raininthesouth:Beautiful film... It reminds me of Fiddler on the Roof. In short, this is a story about family tradition and love. In death, our love finds a way back to its most primal and ritualistic form of expression. It is this anachronistic expression of love that makes this film at the same ⋯⋯time solemnand hilarious. and hilarious。~ ...........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上映"

Read More...

網友 對帳蔡:我看《父後七日》

前兩天有機緣去看了王育麟、劉梓潔所執導的《父後七日》(7 Days In Heaven)特別放映場,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原本我根本不知道要看什麼電影,一直到開演前一天被相關人員確認出席意願時,才知道片名是《父後七日》,而它是什麼內容,老實說根本不知道,更不知道這是林榮三文學獎首獎作品改編而成。
顧名思義,我暗忖《父後七日》應該就是在講父親過世後七日內所發生的事情吧,也就是從死亡至頭七的所有儀式,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坐在不頂大的絕色影城放映廳最後一排的最右邊位置的我,在一片漆黑中有些不安,因為母親在七年前逝去的經驗,讓我深怕這電影順利突破我的哭點。不過我仍安慰自己,由於父親仍在,所以若要有共鳴,對我而言不至於沒有,但可能不大吧!
開演後,我發現無論是運鏡、配樂與剪輯手法,《父後七日》都十分具有特色。背景從片中主角的父親過世開始,藉著台灣傳統信仰也就是道教與民俗儀式的過程,來呈現片中大小人物的心情與性情,並交代過去與當下的故事。
有些劇情乍看之下,似乎是在質疑傳統儀式的荒謬與不合理,裡頭笑料甚多,不僅台灣以外的觀眾會驚歎箇中悠遠的學問或繁瑣的程序,就算是台灣人,也未必有經驗親炙過這些林林總總。但隨著片中主角的情緒起伏,觀眾或許也隱約發現了《父後七日》也呈現出傳統儀式是從尊重死者出發,其實主要是在安慰生者。而隨著儀式的結束,生者可回到生活的正軌,並勇敢繼續前進。
由於《父後七日》基本上是在交代死亡的種種,所以逃脫不了基本的悲傷元素。可能是要沖淡這些哀愁,所以編導在劇情上適時地安插了許多笑點,甚至於很想要大哭的人可能會很痛恨這些笑點,因為那些劇情都在干擾你情緒上的發泄。但老實說,我很感謝編導這樣的安排,因為這不至於讓比較感性的我淚水為之潰堤。但我發現其實這麼「不自然」的壓抑也未必妥當,因為前面擋住了,到後頭可能就難以收拾。

《父後七日》不濫情,卻暗含真情,會在適當的時候迸出來讓觀眾無法抵擋。這個好!讓我感覺好像回到年輕時看法國電影那樣的情懷,沈澱到一定程度,那累積起來的力量,很沈很重。所以觀眾或許通過了「父女騎車」那片段的考驗,但可能逃不過最後「機場候機」的回擊。那畫面單純,旁白平穩,但講的卻是過來人才會有的心情與體驗。啊呀,我笑了大半場,卻在終場前心酸至極。
我推薦《父後七日》給愛看電影的朋友,也特別將之推薦給失去至親的朋友。不是說看了這部片,你我便獲得什麼心理上的寬慰或是情緒上的救贖,而是可能目前的你依然沈溺於那種無止境的失落與壓抑,抑或你曾經歷過那段一大堆問號與驚歎號的時光,這部片極有可能帶給你一些新的思維與角度,陪伴你度過或重新審視這段生命中你視為最低潮的歲月。
曾聽過「成功需要朋友,巨大的成功需要的卻是敵人」這個觀點,我覺得一樣,傷心需要時間來療癒,但真要能揮別傷心,卻是得好好面對那些不願意想起的片段,面對它,處理它,並放下它,縱然淚水可能再次氾濫。
原文出處:老地方冰果室交流區

Read More...

2010/08/22

銀河面對面‧陳樂融 劉梓潔、陳泰樺、張詩盈




Read More...

聯合 報導:「父後七日」 進軍首爾搶大獎

蔡振南(中)與「父後七日」導演劉梓潔(左)、王育麟。
圖/海鵬提供
笑中帶淚的「父後七日」,將代表台灣參加「首爾數位影展」,爭取「最佳亞洲電影」大獎。兩位導演劉梓潔、王育麟上蔡振南的「南歌人生」,揭露原本父親一角鎖定蔡振南,因檔期無法配合才由太保瓜代。 「父後七日」將在本屆首爾數位影展上對決7部大陸電影,包括甫獲瑞士盧卡諾影展金豹獎的「寒假」等,是場硬仗,劉梓潔和王育麟努力抱持平常心。首爾數位影 展今年展現強烈企圖心,邀得坎城最佳影片「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擔任開幕片,有意與釜山影展別苗頭,「父後七日」是否能抱得獎座歸?頗受矚目。
錯過演出「父後七日」的蔡振南,大讚太保與扮演道士的吳朋奉表演精彩。他也坦言當初母親去世,由於已身無分文,只能從台北走了1天1夜回家奔喪,累到一滴眼淚都流不出來,看到女主角也是忙累到心中五味雜陳,很能感同身受。
原文出處:《聯合報》

Read More...

網友美岱子推薦《父後七日》

2007年末,我曾在網路媒體上得知可以免費索取林榮三文學獎的得獎作品集
那時阿乖還不存在,編織與閱讀是我當時的休閒娛樂,對於好的作品可以免費欣賞當然是好事阿
拿到這厚厚的一本,其實包含了所有參賽種類的優秀作品,有新詩、散文、短篇小說......等
這本得獎的作品集迄今仍讓我印象深刻,尤其士散文的首獎『父後七日』
甚至我還特別推薦給老爺欣賞,他也是看得悉有慼慼焉

那一年,老爺的阿嬤與世隔絕了,享年94高壽
當是兒孫滿堂和樂融融的晚景,的確,阿嬤是兒孫滿天下,卻不似大家所想的和樂融融
這中間的種種讓我在閱讀『父後七日』時特別有感觸,彷若才發生沒多久的事情有重新上演了一回
阿嬤是傳統的客家人,反舉客家人給予大眾的基本輪廓、特質,阿嬤都具備了
與阿嬤感情深厚的老爺在處理所有事情的當下,沒能流下一滴淚,不是不悲慟而是痛到眼淚麻木


這位1980年出生的作者,用著許多突破傳統禁忌的用詞描述著生與死
就連救護車的聲音也有特別的辨識見解~這很諷刺的筆調對應著她真實的經歷
她跳脫當事者的靈魂用另一個靈魂來著墨著,評審者甚至說作者開創了散文的新局面、新潮流
她的筆調灑脫又活潑,諷刺又真實,總在悲動無所遁形的時候跳痛地諷刺著仍存在世上的行為
我不是評審,但我就是對這一篇文章印象特別深刻,除了身邊有真實的例子對應著之外
她對文字的使用與突破性、有別以往的格局,總讓人有心痛到深處還是想再往下看的慾望

時間也過三年了,昨晚我翻閱高雄市文化局的刊物時發現了這個


因為這一小小版的廣告,讓我聯想起了曾經看過的文章,還特地將書籍找了出來
一對應,是同一個作者呵~


一篇四千字的散文得了首獎,所有的讀者都在期待她
終於,經過時間的焠煉,作者彙集成冊在今年的8月出版了『父後七日』
更甚至拍成了電影~

我想我會願意花二百元購買這本書,甚至,我也願意購票進電影院觀賞這部片子
我是衷心地推薦『父後七日』,希望你們也會喜歡,真的會讓人悲動到~淌淚.......

原文出處:美岱子@廣播電台

Read More...

中時 報導:爸爸沒演成 蔡振南仍挺《父後》首爾參展

* 2010-08-22
* 張士達/綜合報導
 蔡振南原本受邀演出電影《父後七日》的父親,因檔期不許可,忍痛讓給太保,看片後仍受感動,並想起自己年輕時母親過世。當年他在台北,居無定所、身無分文,連一張回嘉義奔喪的車票都買不起。
 蔡振南當時向工廠老闆借錢,老闆不借,同事借他但錢不夠,他只得坐火車一半就下車,徒步走了一天一夜回到家,也因此徹底累垮,母喪七天內全程掛著點滴,自顧不暇下也無力流淚。
 他當時沒為母喪流一滴淚,從此愧疚多年,看《父後七日》更能體會親人過世多日後才爆發的思親之情。該片今日赴韓角逐首爾數位影展最佳亞洲電影大獎,是今年唯一代表台灣出征的電影,將與剛奪下瑞士盧卡諾影展金豹獎的《寒假》等7部大陸片競逐大獎。
原文出處:《中國時報》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5天上映

0827, 還有5天~ 〔父後觀後感精選〕郭先生:.......我爸還在,我爸很健壯,可是就是慢慢地會去回想到我跟我爸或是我跟我媽的一些互動,和以前的相處的情況,就很想看完電影後趕快回家打電話給我爸爸。~ ...........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上映"

Read More...

2010/08/21

荒謬情境中我記起父親的身影

──專訪《父後七日》導演劉梓潔、王育麟
報導 / 曾芷筠

《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的同名作品,並由作者本人和王育麟導演共同執導。在正式拍攝電影之前,劉梓潔曾任職於《誠品好讀》、《中 國時報》藝文版,是一位資深的文字工作者;王育麟長期從事影像工作,拍過電視電影《棉花炸彈》、政治宣傳廣告片、紀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 事》,以影像呈現對政治和社會的觀察。兩位導演各有所長,卻早在學生時代參加台大視聽社就已經結識,並對於音樂、電影有著相似的喜好。

憑著深厚的默契,電影《父後七日》調和了悲傷與歡笑,充滿溫和的人情世故和寬容的幽默態度。故事源於作者劉梓潔兩年前的親身喪父經驗,女兒阿梅(王莉雯 飾)在父親突然去世之後,回到彰化老家,隨著一路送父親走上最後一程,鋪陳親人之間自然深刻的牽絆,也呈現台灣民俗喪葬文化中的荒謬與魔幻。身陷於連日慌 亂的告別儀式以及悲傷情緒的暗潮洶湧,本片以帶有距離的疏離觀點,成熟觀照生命的流轉亦幽默呈現喪葬儀式的諸多繁瑣規定禁忌。不同於散文的個人視點,電影 加入了詩人道士阿義(吳朋奉飾)、孝女白琴(張詩盈飾)、憨厚表弟(陳泰樺是)等人的誇張表演,使電影更形鮮活逗趣、引人發笑。

本片起先以HD拍攝,於香港電影節參展,入圍「亞洲數碼錄像競賽」、「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天主教文化大獎」,並深獲觀眾喜愛,方決定於台灣、香港同步 膠卷上映。為了讓更多各地民眾知道這部電影,兩位導演全台跑透透,熱情的家鄉親人更自動動員宣傳、簽書,讓人見識到中南部觀眾的純樸可愛。

本期【放映頭條】專訪王育麟、劉梓潔,談兩位導演合作的過程、拍片現場的趣味,以及對於鄉土、生命等議題的思考。兩位導演放鬆、不拘小節地侃侃而談,正如這部片所帶給人的印象,叛逆眼光中深藏真誠、動人的力量。

首先,請問兩位導演將散文首獎作品改拍成電影的原因和構想,以及合作的緣由?

王育麟(以下簡稱王):現在有些事情還 不能講,等到電影上映結束後再來爆料好了(笑)。不過我們還是講一個官方說法:這個散文還沒得獎之前梓潔就已經先mail給我看過了,我看了之後覺得毛骨 悚然,因為它前面愈是搞笑、幽默,你看了會會心一笑,可是看到後面會愈來愈害怕,覺得會很慘,所以整體力量很強。得獎之後,其實也沒有馬上決定要拍,因為 我在01到06年有五年的時間不想幹這行,也沒人逼你去拍電影。但是,07、08年左右景氣很差,大家都沒工作做,我就想說自己製造一些工作機會,把這個 故事拍成電影。因為梓潔本身也是電視劇編劇,她也願意寫劇本,開始寫稿、討論、找錢,從第一稿到現在大概有三年了,確實耗了很長的時間。因為題材、錢等種 種困難,08年拍攝了80%,09年初又拍了20%,其中包括去香港拍了兩次,當天來回,終於把所有鏡頭拍完,拍完之後才開始琢磨要不要上院線。因為08 年我拍了《棉花炸彈》,沒有上院線,我覺得很疲累、很恨這件事情,那時候國片通常上片沒幾天,票房也只有三萬五萬。這部片在香港放映時還是用 Digital Beta-cam,入圍了三項獎項,觀眾看得很起勁、很有意思,因為現在香港電影死氣沉沉,他們覺得年輕導演應該開發出有趣的新題材。後來我們遇到了海鵬 發行公司的經理姚哥(姚經玉),他看了DVD後很有興趣,但是之前從來沒聽說過這部片,談過後才慢慢變成現在的情況。

您們曾經談過兩位導演之間的分工,似乎劉梓潔導演在情感上較豪邁奔放,而王育麟導演控制收束情感,可否具體談談在拍攝現場時您們如何分工?

劉梓潔(以下簡稱劉):其實很難分清楚 誰負責收、誰負責放,因為電影還是一個整體,但是我們會討論如何調節。也很難說怎樣仔細分工,只能說我和王導都不是乖小孩,我們都比較搞怪、叛逆,好像一 直都在青春期的感覺,喜歡的電影和音樂類型也很接近,因為有相同的喜好或品味,才決定一起合作,所以溝通起來蠻方便的。真的實際操作時,通常我會先進來跟 大家講解劇情走向,講完之後攝影師和演員reset,試過一次後直接在現場溝通。很多東西都是看現場狀況判斷、決定的,加上王導的影像經驗很豐富,現場的 機動性和靈活度很高。當工作人員看到劇本,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好玩的東西,因此很願意來嚐試。這部片不同於以往國片的地方不只是題材,也包括演員、攝影 師、燈光師,他們之前不太有拍國片的經驗,所以這種組合就會產生很多有趣的化學變化。一個第一次當導演的作家,加上拍很多MV的攝影師,還有舞台劇演員, 這就是一個全新的組合。

王: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工作人員來說很有新鮮感,例如攝影師在開拍三個月前祖父去世,而且我們回到梓潔的故鄉去,找她的親朋好友來客串片中的 角色,所以他們的感受是很新鮮、跟梓潔很不一樣的。我們是隔了一層去看,梓潔則是在很近的距離看,所以中間的調節很重要,必須適切拉出一個距離。拍電影很 少會有兩個導演,但是我跟梓潔很有默契,好惡也一致,像是面膜那場戲就是我們兩個都覺得很好笑、一起聊出來的。而演員的部份,除了朋奉的舞台出身的背景, 我們也刻意找舞台劇演員和素人演員來演出。這個部份我們完全沒有爭執,都覺得這樣的演員組合氣味會很貼切、真實,當然,台語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部份。

片中有很多好笑的橋段是透過誇張的表演來製造效果,這是您刻意選擇舞台劇出身的演員的原因嗎?

劉:很多人以為演阿琴的張詩盈是演鄉土 劇的演員,但她其實是舞台劇出身的,而且演的大部份是時髦都會女子,結果在這部片中演一個大嫂(笑)。這個角色原本想找侯怡君演,但因為檔期敲不定所以放 棄了,也因為這樣才找到詩盈。這部片的工作人員沒有很固定的層級,不會說攝影師就不能去掃地,大家都是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有一場戲是大家要排花圈,在葬 禮隔天的晨曦之中,我們用很土法煉鋼的方式來達到一種動畫的效果,攝影師先把鏡頭架在田間,其他所有人都下去幫忙搬,大家都玩得像小孩子一樣。寫輓聯的時 候,大家也都會去幫忙美術。

王:我們傾向於找舞台劇演員,因為電視劇演員已經有固定的表演方式,剛好我們看了一些林奕華的舞台劇,所以認識了陳家祥。有些趣味會發生在 像拍遺照那場戲,那場戲的細節是自動跑出來的,當我跟梓潔還在為上一場戲煩惱的時候,後面那兩個素人演員就在玩(他們是一對兄弟,而且其中一個是流浪漢, 從來沒演過戲),於是把摔板子那些動作玩出來了。當這些素材都各自放在好的位置,又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下,這些趣味會自然長出來。本來我們在討論時,只是要 把藍背板貼在牆上,後來想說把它弄得好笑一點,找兩個人來扛背板,於是愈講愈起勁,可能的想法、笑料就會慢慢出現。這場戲經典之處在於攝影師也會加入一起 想有趣的點子,又有很多可愛的演員主動排戲,感覺有如天助,不知道是不是梓潔爸爸的保佑。

選擇王莉雯來演女主角是因為外型氣質很像劉梓潔嗎?選擇她演女主角的原因是什麼?

王:兩年前我們剛拍完時梓潔比現在胖,所以看不出來很像,當時也完全沒有人說過,現在在台灣上映才有人這樣說(笑)。莉雯是98年拍《棉花 炸彈》時認識的工作人員,已經認識十年了,中間也不斷有合作經驗,所以很有默契、可以自然地把事情做出來。如果是知名女演員的話,大概要花很多時間培養默 契,要叫她扮醜也不容易。

劉:莉雯的老公是《翻滾吧!男孩》的製片莊景燊,我們找了景燊當副導,因為常常去他們家開會,做一些前製的工作。莉雯當時想說既然老公當副 導,那她就配合當場記,討論劇本的時候,我們叫她試演在浴室刷牙、滿嘴泡沫跑出來哭阿爸那一段,我們在旁邊笑得要死,覺得她實在太自然了。她身上有一種很 自然、單純、可塑性很強的特質。

改編的過程似乎非常愉快,那麼,劉導演本身在把散文作品變成電影作品的過程之中,有沒有經過陣痛或困難?

劉:從散文經過改編變成劇本,這個過程 就是從真實到虛構,而虛構的作品必須以觀眾為主,要好看、好笑。其實,我很希望大家看完散文會說很好笑,可是大家都說看完很難過、淚流不止什麼的,我就覺 得劇本裡應該要弄得更好笑。對我來說,創作上我沒有什麼堅持或疙瘩,還有我的媽媽、妹妹、阿公阿嬤都來演了,我覺得那種欣喜是大過於當初的傷痛。同時,內 心對於爸爸的思念、失去爸爸的悲傷一直都在,所以必須不斷跟自己對話。而且,並不是悲傷的東西講得好笑的就不悲傷,而是悲傷會變成更深藏在心中、不是外顯 的東西。南華大學教生死學的老師說,失去親人的悲傷會變成一種力量。

片中使用了非常多不同的配樂,包括希伯來民謠、國台日語的老歌、古典樂、西班牙女歌手的音樂等等,似乎是導演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去搭配,為什麼這樣安排?選擇這些歌曲的原因是什麼?

王:06年左右我拍過政黨廣告片,就把 十幾張CD給梓潔聽,把覺得不錯的歌先保留起來。到了07年時我拍了一部紀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找了吳朋奉跟陳泰樺來演出,最後有 一幕兩個人走在一條路上,再配上聶魯達的詩。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朋奉自己真的有在寫詩,年輕的時候還投稿得過獎。紀錄片弄完後,還沒有音樂,所以我非常焦 慮。梓潔就說這部片這麼老、有史詩格局,當然要配古典樂,於是就很適切地把這部片的音樂弄出來。梓潔在音樂這方面的直覺感受很強,她很希望以後可以專門幫 電影配樂。

劉:我雖然臉皮很薄,但是我在餐廳或賣場等等任何地方只要聽到很有感覺的音樂,一定會去問店員這是什麼音樂。像開頭那首希伯來民謠 「Hava Nageela」是王導那時在拍《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時,他們在師大路的一間pub有個聚會,朋奉聽到那首歌就很自然地開始跳舞,我就把這首歌記下來, 去買了CD。寫劇本的時候,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這首歌。因為阿琴在哭「阿爸~」時,跟「Hava Nageela」的旋律之間有一個呼應。至於後面幾首歌跟我當時寫劇本的狀態有關,王導來找我寫劇本時我還在中國時報工作,很多時間是在路上,從家裡到採 訪地點、又到報社等等,加上我開車,所以每天我會帶一疊CD到車上不斷地聽。像是「To Sir with Love」這首老歌是用在女兒騎車載爸爸的遺照那裡,也是因為這首音樂才想出來的一場戲。

劇中充滿了很多台灣中南部的鄉土元素,鄉下被塑造得相當魔幻、荒謬,而主角本身因為工作關係也常常在各個城市和城鄉之間移動,您自己本身如何看待這些鄉土元素?

劉:在設定這個女主角時,我把她寫得更 普羅一點,就是一個在台北工作、出身中南部鄉下的一個女孩,等於是新一代的移民。對於這些新移民而言,來台北不一定是為了打拼、逼不得已,而是因為需要都 市的配備,例如誠品書店、咖啡館等等。所以,阿梅是一個很常見的粉領貴族,很多觀眾本身可能也是這個背景,會被打動,覺得看見自己。我當初曾經很自溺地想 要把這個女主角塑造成作家的角色,但如果這樣做的話可能會失敗,而且,在自溺和疏離之間我會選擇疏離,保持距離比較可以保持清醒的觀照。的確是很想要給鄉 親們這樣的溫暖,雖然乍看之下,中南部的女孩跟台北出生的女孩沒什麼分別,可是一回到鄉下,可以很自然地切換到很純樸、天真的樣子,隨便穿著拖鞋到外面 去。

這部片裡的鄉下有點像是新一代城鄉移民眼中的鄉下,雖然她很有都會特質,可是她回到家是完全沒有都市那一套、非常自然的;但回到都市她又會被迫生存而變成 另一種樣子。她回到家鄉來,看到荒謬、魔幻的部份,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很真誠的表現,而不是一種以上對下的觀點,因為距離感,很自然地會帶來一種魔幻。我會 這樣創作這個題材,也是因為父親過世十年前我就已經離家到都市生活,距離感不只是對父親、也是對整個家鄉。不斷地想要去搞笑、解構,好像也就比較容易進行 下去了。我跟《九降風》的編劇蔡宗翰常常互相切磋討論,而且對彼此講話都很惡毒,散文、劇本、初剪完成時我都有給他看過,他就問我:「你對鄉土的態度究竟 是正面或負面的?」我想了一下就回答他我覺得是正面的。把鄉土講得很荒謬、嘲諷,那是為了要跟它保持一個距離,而這個距離是建立在彼此包容上。也許我已經 漸漸不一樣、離它愈來愈遠了,但還是會希望用一個比較包容、寬闊的角度來書寫。雖然我選擇處理的角度是搞笑,也都是在符合葬禮進行;這些搞笑的事情也是因 為人情事故,而不是用很廉價的笑料,例如遺照那場戲,是女兒回憶在卡拉OK的情景,所以用了當時的照片,但又因為大人們說這個不行,而有了後面哥哥的那場 拍合成照的戲;笑完之後,女兒揹著遺照又變成一個感人的點。所以這些東西都可能串起很多人情事故、鄉下的質樸、以及女兒對父親的思念。

王:有些人說這部片在批判鄉土,但這樣說太武斷了。也有人說這部片有紀錄片、民族誌式的片段,我沒有真的經歷過這七天的過程,但有些片段很 忠實地呈現出他們做這些事的過程。如果連這些地方都硬是要用演的,那就會很可怕,好像在反對這些民俗迷信,絕對不是這樣的。我以前很年輕時在延平北路的保 安宮看過一個阿嬤在演歌仔戲,那個阿嬤演一個士兵,一跑出來穿著全身古裝,卻帶了一個枕頭,跪下去時就把枕頭丟在地上,那個感覺突然會變得很好笑、很疏 離,但是卻非常自然。這些東西都已經演過這麼多次了,又是吵吵鬧鬧的東西,但是這些人仍然恭恭敬敬地演出來,做這些延續了千百年的東西,這是有其歷史的, 會令人覺得尊重。


本片的資金來源是HD的輔導金,這部片在前製、籌資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王:我們可以交了HD、在公視播了之後 這件事就結束了,在香港電影節播了之後回到台灣,才繼續做下去,而三百萬輔導金是遠遠不足的。如果光那樣的話就非常尷尬,因為並沒有HD電視電影這樣的市 場,要不就是電影,要不就是很小的電視作品。此外,配樂的版權費就超過百萬,中間曾經因為太貴了而想要找人來原創,也花了時間和金錢,但出來的效果、味道 就是不一樣,所以還是回到用這些國台語老歌。要說藝術的堅持是蠻噁心的,等於說對自己負責吧,因為你已經知道這個作品可以變得這麼可愛、動人,但是因為錢 不夠而弄得爛一點也沒辦法,只好想辦法弄得乾淨整齊一點再出去,大概有這樣的掙扎。我自己身兼製片人跟出資者,不過之前已經有魏德聖的前例,又剛好我跟他 同月同日生,他可以花兩百萬拍五分鐘的預告片,第一部長片又負債幾千萬。我就想說,好吧!試試看吧!

請推薦【放映週報】的讀者一個非看不可的理由。

王:這個題材很特殊,同時我們蠻幸運的,演員、劇本、完成度都很不錯,非常可愛、自然、動人,在寫實的基礎上把它弄得比較好笑,這是一部很新鮮、有創意的國片!這部片子很好看,而且又不挑人看。

劉:我們在拍片時就沒有想過個人藝術成就之類的東西,就是要讓它好看、好哭、好笑,所以不是很難的片,希望大家都可以看得懂。它不只是可以 感動有親身經驗的人,也可以感動更多人,之前有一個觀眾說:看完很想打電話給父親。最近又有一個觀眾說:雖然爸爸還在,可是這部片讓他哭得很傷心,因為會 讓他想到父親打拼的身影。

原文出處:《放映週報》

Read More...

黑色幽默與療癒系的絕對混搭-專訪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劉梓潔

文/ 編輯 凃盈如
由王育麟、劉梓潔執導的《父後七日》即將在八月底上映,對拍電影早已不陌生的王育麟,這次相中新生代作家劉梓潔,力邀她將同名散文《父後七日》改編成劇本搬上大銀幕,全片除了以幽默的口吻嘲諷繁複儀式的矛盾,同時也探討了儀式解放感情的能力。情感的著墨與敘事方式深刻而洗練,除了勇奪了今年臺北電影節的最佳編劇與最佳女配角獎,在上映前夕更是佳評如潮。幕後電影雜誌這次專訪兩位導演,暢談拍攝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也分享了兩位導演攜手合作的心路歷程。

黑色幽默擦出兩人合作火花
劉梓潔與王育麟的結識是源於公共電視的百萬原創劇本比賽。2005年劉梓潔與九降風編劇蔡宗翰,合著劇本參加這個比賽獲得入圍,許多業界導演便開始注意到這兩個還在念研究所就拼命寫的年輕人。王育麟當時就知悉劉梓潔會寫劇本,2006年見她散文得獎,2007年便問她要不要把散文改編成劇本,待她劇本編好又力邀她一起當導演,就這樣開始了拍攝《父後七日》的奇幻旅程。
王育麟表示,《父後七日》拍攝的是和劉梓潔有關的青春故事,所有的事情都跟她密切地連在一起,他覺得一定要「把她拖下水」,才能很安心地讓這片子成立,因而決定到劉梓潔家附近去拍攝。兩個人合作的過程默契不錯,又恰巧彼此對文學與電影的愛好、品味都很接近,溝通順暢。兩人都喜歡柯恩兄弟、昆汀塔倫提諾,還有推理小說家卜洛克式的幽默,甚至還在《父後七日》裡,偷渡了一些兩人的喜好,等待觀眾發掘。當然,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也難免爭執,但都會堅持一下,把事情弄清楚,那些不愉快自然也都在影片拍完時全都忘記了。

電影一定要讓觀眾覺得好看、好笑、好哭!
劉梓潔提到,雖然是散文改編,她不會在文字上太呢呢喃喃,她認為一旦要把散文改編成電影劇本,就是為了電影而創作,不再是為原本的散文,也不在乎被問到「哪些是真是假」,於是在《父後七日》電影中,她嚐試著加入原本散文沒有的人物,並且改編一些散文中角色的設定,讓故事發展更為有趣。譬如現實中,劉梓潔的哥哥是建築師,但她說:「若設定兄妹兩人都是從都市回到鄉下那就沒衝突感,所以將哥哥設定留在鄉下擺地攤;另外,因為不能有兩個女主角,所以把妹妹的戲也刪了。」她打趣地說,妹妹還因此感到不平衡,叫她得再寫一篇「其實我還是有個妹妹」。
她說,寫作是很個人的事情,要面對自己把它寫出來。在經歷記者的工作後,已經訓練了她養成在工作時「很上道」,工作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她會分得很清楚「散文是自己的創作,但劇本是另一種」。而做文案時,則是更徹底,要寫到能把商品賣出去;至於劇本,她則認為一定要讓觀眾覺得好看、好笑、好哭。
劉梓潔是個在創作上期待自己能夠自律的人,她說,海明威每天早上起來都會削鉛筆,而她給自己的訓練則是培養寫作的紀律:只在白天寫。她自稱不是得三更半夜、夜深人靜才能書寫的人,她習慣白天在家、並且只在天黑前寫,秉持在家工作出外玩樂的習慣,外出最好連電腦都不帶,天黑就趕快出去運動,她崇尚村上龍式的:「趕快寫好趕快出去玩。」最特別的是,除了長期以瑜珈作為自我修練,劉梓潔現在還學了拳擊,她很喜歡Fight Club(鬥陣俱樂部),也喜歡跟選手級的人物打拳,因他們都說:「你打我就好,我不會還手。」她覺得拳擊場也是自我修練的場域。

兩人自在暢談彼此的創作態度
王育麟則是個一派隨性、自在的創作者,他認為創作面臨混亂、焦慮時急不來,有時過了兩三天,自然會給你答案,沒辦法像個數學題目硬去把它推理出來,他說,電影的每一次拍攝都會牽涉很多人,這也是個考量。他笑稱,一開始拍片時會畫很多分鏡,但那些東西到了現場,卻都被打破,後來就知道不要多折騰。他的創作方式比較像是將平日的經驗,再經驗的過程,好比這次《父後七日》的配樂”To Sir With Love”,就是他以前聽過的,他認為有些音樂本身就很具重量及意義,若把這些音樂恰當地與一些經驗放在一起,便能夠產生化學作用。王育麟說,”To Sir With Love”有一些五年級的記憶,連1980出生的劉梓潔也對這首歌有一些印象。這首歌的歌詞是在說主角跟老師的關係,老師從小時候教她用蠟筆畫畫,到她長大的時候則教她用口紅,在這整個過程不知道該如何感謝老師的意思。王育麟說,本來也有想要用別首歌曲的考慮,但有一天他跟劉梓潔在前往深坑的路上,劉梓潔車上剛好放了一首老歌就是”To Sir With Love”,因而電影中女主角的爸爸教她騎摩拖車的橋段,也就這樣設計了出來;雖然光是買詞曲創作的版權費就花了五千美金,但他認為,有些配樂,一開始認定了是它,之後再怎麼置換都無法到位了。

轉經輪的感應,轉出對生命的探問
另外,王育麟也透露了一段拍攝時的秘辛,那是劉梓潔唯一一次在拍片的時候情緒失控淚流不已。那是場女主角在電影中騎摩托車背著父親遺照的戲,雖然是劉梓潔虛構出來的,但透過演員的表演、攝影師手持的鏡頭,她感到爸爸活了過來,反過來被自己虛構出來的橋段給打動到淚流不已。
關於片尾,大家都感到好奇的「轉經輪」,王導則說,那些轉經都是琉璃工坊的作品,因為劉梓潔在06年曾在琉璃工坊上班,應徵時張毅問她對宗教的看法,因為琉璃工坊的許多作品都與宗教有關,劉梓潔當時老實地說:「宗教都是裝神弄鬼居多。」然後張毅就笑一笑。後來事隔一陣子,劉梓潔真的在上海的琉璃工坊博物館看轉經輪,雖然當時她仍然完全不信鬼神,但她在轉動那些經輪後,卻像觸電般,稀哩嘩啦地哭了出來,於是後來影片中也安排了這個橋段。被問到現在是否仍是無神論者,劉梓潔笑稱:「現在已經『通』了。」她覺得這並非科學可以解釋。

對自己誠實,坦然面對創作瓶頸
最後聊到兩個人怎麼面對創作瓶頸,梓潔笑著說:「卡住就去拉拉筋,幫助自己沉澱下來。很多時候不是生不出來,而是太多思緒在腦子裡不知該如何將它們擷取下來、變成文字。」這段話也展現了她保滿的創作能量。她認為,創作最重要還是需要靜下來,對自己誠實。

剛結束受訪的王育麟、劉梓潔於本會門口合影
在兩人爽朗、幽默且不失感性地分享著拍攝趣事的氣氛中,令人不斷回想起《父後七日》的電影片段。相信這部未演先轟動、一點也不造作的親情電影,結合黑色幽默,定會在今年秋天帶給觀眾極特別的觀影經驗。

原文出處:台北市影委會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6天上映

0827, 還有6天~ 〔父後粉絲推文精選〕曹脖子:父後七日點燃許多引信,但會造成多大的爆炸要視你親自深埋心中的地雷多大多深,當然,我被炸得灰飛煙滅XD。編劇很壞心,每當哭點出來時,就放笑彈,讓你升起的鼻酸又突然墜落,就像世足賽屢屢射球攻門,卻不斷中門柱、門楣,看得情緒不斷積壓,球就是不進網,然後才在最後絕殺時刻,破門而入,一瞬間引爆潰堤氾濫。~ ...........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上映"

Read More...

自由 報導:吳朋奉假道士真詩人 滿腹才學

記者張菫宸/專訪
你印象中的道士只會穿著道袍唸經嗎?金鐘最佳男主角吳朋奉在電影「父後七日」裡扮演的道士,顛覆傳統印象,是個會寫詩的道士,而現實生活中的吳朋奉,也真是個詩人。日前更為了挺魏德聖,還客串了「賽德克.巴萊」裡漢人首領被馬拖的角色。
文藝道士 逗影迷開心
投入劇場表演超過20年的吳朋奉,曾以「木棉的印記」得過金鐘獎迷你劇集最佳男主角,擔任過「海角七號」的表演指導;別以為吳朋奉只是會表演的演員,熱愛文字的他也曾在報紙發表過多首新詩。「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知道吳朋奉會寫詩,於是把他飾演的道士變成會寫詩的文藝道士,片中出現吳朋奉唸詩的畫面時,逗得滿場觀眾大笑。
熱血青年 參與街頭運動
吳朋奉也是個熱血青年,他曾經參與過「520農民運動」,當時在街上和抗議的農民一起跟警察打起來,在一陣混亂追打的情況下,他腳上的拖鞋還不見了。吳朋奉笑說年輕時真的很high!
拍賽德克4天 滿身傷痕
吳朋奉為了力挺魏德聖,更義不容辭客串「賽德克.巴萊」,他說之前一直很掙扎要不要去演,因為要被馬拖行。為了這場戲,吳朋奉在山上待了4天,好不容易被馬拖完,卻也搞得全身傷。
原文出處:《自由時報》

Read More...

公視 報導:國片父後七日 淚中笑談生死觀

Read More...

2010/08/20

《父後七日》 還有7天上映

0827, 還有7天~ 〔父後推文精選〕陳志華(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評委): 台灣電影《父後七日》說的是女兒返回彰化老家奔喪的故事,七天的繁文縟節,叫人無暇悲傷。個人認為這是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的參賽作品中最瘋狂也最能感動人的一部。...導演成功把散文裡讓人讀來心有戚戚焉的感覺,透過畫面加倍表現,無需煽情催淚,因為情感真切才最觸動人心。~ ...........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上映"

Read More...

中時 報導:張詩盈回鍋從影?天人交戰

* 2010-08-20
* 吳文智/台北報導

▲台北電影獎最佳女配角張詩盈,轉行在結婚公司當行銷企畫。(羅永銘攝)
張詩盈剛轉行到婚禮公司當企畫,未料以電影《父後七日》拿下台北電影獎最佳女配角,12年表演辛酸歲月此時開花結果,讓她猶豫是否該回老本行。
演出《父後七日》孝女白琴受肯定,國語標準的她自嘲:「大概我很有鄉土味吧?」當初試鏡只唱首台語歌〈港都夜雨〉就被選上,沒想到戲裡要在卡車上跳鋼管、穿康樂隊服耍指揮刀、披麻帶孝一路跪哭;她說這些戲都是經驗想像,但去年接連遭遇親友過世,讓她對殯葬業有特別感悟。
她是資深舞台演員,自認「不是想紅的人,能表演比較重要」,不愛曝光,事業起起伏伏,轉行一個半月卻獲獎,害她直喊荒謬。
演戲多年,她演過不少「黑色床戲」,《父後七日》是半夜醒來幫男主角照顧孩子;《針鋒對決》演李立群情婦,但在豎立床上「躺」著對戲;大愛《破浪而出》演伊正的酒家女友,兩人只坐在床邊講話;最妙是電視劇《海邊的人》跟張孝全同床,他半夜求歡竟發現她昏迷而緊急送醫。
原文出自:《中國時報》

Read More...

中時 報導:《父後》搶高額獎金 角逐印度金孔雀

* 2010-08-20
* 張士達/台北報導

口碑頻傳的《父後七日》,本周獲得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推薦,將代表台灣參加印度果阿影展,角逐最高榮譽金孔雀獎。去年戴立忍導演的《不能沒有你》,才剛在該影展勇奪金孔雀大獎與兩百多萬台幣獎金,《父後七日》將可望再度為國爭光。且因該影展為目前國際影展中少數獎金較高的,更讓導演劉梓潔、王育麟興奮不已。該片於19日「回娘家」,前往拍攝地點彰化特映,導演劉梓潔的許多鄉親父老,都在片中擔任臨時演員,幫忙摺蓮花、借道具、辦桌煮菜,看到作品載譽返鄉都與有榮焉,爭相先睹為快,造成當地演藝廳難得爆滿的盛況。
原文出自:《中國時報》

Read More...

2010/08/19

〈獨家〉哭得太逼真! 素人客串「孝女」暴紅

更新日期:2010/08/17 19:19
國片「父後七日」,描寫許多台灣民間喪葬儀式,包括電子花車、孝女白琴、道士等各種和喪葬有關的行業;但這部電影 裡,這些角色全由同一位演員飾演,誇張的肢體動作與表演,讓她在網路上已經引起討論。TVBS獨家追蹤到這位孝女演員,才知道原來她是婚禮企劃業者,只是 因為以前有劇場經驗,才會客串演出。
電影「父後七日」:「阿爸啊!」
一身白紗,披麻帶孝,哭得悽慘又敬業。電影「父後七日」:「等一下要哭啥?哭阿爸啦。」
明明前一秒還哭天搶地,下一秒卻冷靜地化身電子花車女郎。電影「父後七日」:「愛情ㄟ恰恰不敢忘記,心愛的在哪裡。」
記者:「有特別練過這種孝女角色嗎?」國片演員張詩盈:「我小時候參加我阿公的葬禮,然後有個孝女白琴,她穿的是白色蕾絲孝服,我還記得那天有下雨,然後她也不在乎,就直接一路邊哭邊爬,爬進我家。」
憑藉記憶詮釋,卻哭得比專業的還要真,她叫張詩盈,畢業於台藝大戲劇系,現在在婚禮企劃公司工作。記者:「會不會覺得在戲中哭喪很跳Tone?」張詩盈:「不會,因為從戲裡看人生,就很跳Tone。」
不管是女道士還是孝女,誇張的肢體動作與表情,相當搶眼,網路上已經出現不少關於她的討論,她甚至還得每天為電影趕通告。
電影「父後七日」,描寫台灣民間喪葬事業綜藝化的現象,3月在香港電影節首映時觀眾爆滿,8月還要出征韓國,連法國片商都搶著拿到代理權,推向全球;從特別角度深刻描寫台灣,讓這部電影在國外受到矚目,也讓它在台灣還沒正式上映,就已經引起討論。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8天上映

Read More...

2010/08/18

分享你對《父後七日》的心得或期待,就送你限量電影 T-shirt!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9天上映

Read More...

2010/08/17

中時 報導:5周擠映13華語片 悲情《唐山》 60拷貝壓境 暑假熱戰 難得榮景

【吳文智/台北報導】今年暑假好萊塢出現空窗,短短1個多月市場湧入13部華語片,希望再創前兩年《海角七號》、《聽說》票房奇蹟,目前陷入互相瓜分票房狀態,只好頻頻造勢;由於浪漫牌飽和,戲院商看好未來接力的悲情牌。
8月有空 華語片搶灘
以往暑假檔幾乎都是好萊塢電影,華語片想擠進暑期都得求戲院幫忙或找美商八大當靠山,今年8月快鬧空城,許多華語片詢問何時有檔期,答案竟是「8月有空」,結果大小華語片紛紛進駐,呈現多年未見的13部華語片輪番上映的繁榮景氣。
然而,好萊塢減少片量,卻不等於西片票房直接轉移到華語片,原有《全面啟動》、《特務間諜》、剛上映《浴血任務》都大賣千萬,《愛你一萬年》全台首周擠出仔仔最佳紀錄150萬,剛上映《近在咫尺》首周估250萬,同檔《戀愛通告》略勝一籌,明顯因為題材與類型相近而瓜分了票房。
《唐山》《父後》拷貝比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台灣觀眾多年來怕遇地雷,所以賣座華語電影都提前造勢。接下來3部催淚悲情片《唐山大地震》、《父後七日》、《海洋天堂》,都刻意採取人際傳播發酵模式,《父後七日 》沒大咖、大導演,靠著台灣習俗、純樸親情故事,讓戲院主動加至 40個拷貝;《唐山大地震》原本受大陸片上限僅36個拷貝,隨著導演馮小剛來台,當場成為制度解禁首部受惠者,暴增至60多個拷貝,被看好應是此波最賣座的三部片。
出招造勢 打片仙拚仙
華語片賣座另一關鍵是細水長流,大家各憑本事辦活動造勢。《愛你一萬年》邀第一夫人周美青助陣,導演與演員巡迴出席座談會;郭采潔無暇宣傳《近在咫尺》,除了出席首映,粉絲為她包場欣賞;《街角的小王子》在台中辦簽票會遇大雨,粉絲的熱情讓演員好窩心。
原文出處:中國時報

Read More...

《父後七日》 還有10天上映

Read More...

2010/08/15

2010/08/13

文茜的異想世界 專訪 《父後七日》王育麟導演

上集:

下集:

Read More...

2010/08/12

黃鵬仁談《父後七日》中蘊含的密碼

《父後七日》我的老朋友王導(不是那個東晉丞相)王育麟,這部作品,裡面藏著許多密碼,有些是我們做朋友才會懂的笑話,有些是我們曾經一起罵過的情境,在片段和片段之間的過場裡,懍然看到他嚴肅的一面。高中女兒十八歲那天,肉粽作生日蛋糕,to sir with love.那簡直是volver簡直就是nirvana,逃不過的。太保演的老爸,像極很多台灣老爸,粗心但還有個big heart,每個悼念死去親人的人,不見得哭的狠對死去的人,但似乎也會哭自己的life and death 吧!於是我們可以說,每一滴眼淚裡都反射著自己吧!

Read More...

2010/08/11

中時 報導:陳菊挺《父後七日》 贈紅輓聯匾額

好評不斷的電影《父後七日》,9日南下高雄首映,高雄市長陳菊出席力挺。因該片呈現台灣獨特喪葬習俗,日前台北造勢,曾有電影處長致贈「罐頭塔」相互呼應,這次高雄市文化局原也打算以花與輓聯,作為別出心裁的賀禮。但因選戰將屆,陳菊幕僚怕觸霉頭,臨時改變心意,「硬」是把紅色輓聯緊急裱框成了匾額。
陳菊說,她對《父後七日》題材感觸很深。因多年前父親過世,她從台北南下奔喪,原本也試圖力主改變這些葬禮習俗,沒想到不到24小時,所有親友都來力勸萬萬不可,表明若是為錢的關係,他們願意幫忙,才讓她不得不嘆:「面對台灣的喪葬習俗,我完全投降!」

Read More...

自由時報 報導:陳菊看父後七日 幽默談喪禮

Read More...

2010/08/09

2010/08/06

【影評】《父後七日》 拿喪葬來搞笑卻又不失尊重的國片佳作



英文片名:Seven Days in Heaven
國家:台灣
片長:92分
年份:2010
發行資訊:台灣地區8/27上映
相關連結:故事簡介與上映戲院查詢
一言以蔽之:把另類的幽默融合在屬於我們的文化當中又不失真情

先自首:火行者並不是喜歡看國片的人,雖然會同意應該要支持國片,但大部份 的國片,就很不對自己的口味,真的看到覺得還蠻喜歡的國片,用兩隻手的手指應該數得完。《父後七日》雖然好評不斷,但總是因為吃好萊塢電影長大的背景而讓 火行者不敢把期望放太高,想不到,一個半小時看得很開心,眼淚也有掉下來,真的又是一部好看的國片。

《父後七日》和《海角七號》〔Cape No. 7〕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就是要在地人才看得懂,片中很多的笑料,取材自非常獨有的文化,只是《父後七日》用的是喪葬文化。只要你參與過佛教式的葬禮或是看過別人辦,最好的是在鄉下地方,你就會懂電影中為什麼有很多東西,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只是說,非常莊嚴的葬禮這種事情,一般人不太敢拿來當喜劇的。
但 《父後七日》並不是把一場喪禮搞得像是大鬧劇,它最底層的架構,還是一對兄妹回家辦喪事的過程,他們失去了父親,這點是一點也不開玩笑的地方,片中還是不 時會流露出一些他們的情緒。好玩的是,它開了一些喪禮「商業化經營」的玩笑,它把很多不是最真誠而帶著其他目的的大小事件放大來諷刺(比如職業的哭爸…比 如議員送罐頭塔把自己的名字寫很大擺在入口打知名度…),很多事情你看過的,只是因為你都在喪禮中而不會抱著幽默感去看它們,或是也不敢往一些「不敬」的 方向去想,但《父後七日》一把這些「點」給提出來,就會讓你聯想到你曾經看過的,而發自內心笑出來。

或許你會想,這樣子玩弄喪禮,會不會不妥?
火 行者自己是覺得《父後七日》拿捏的不錯,片中的兒女並不是不傷心,但父親的過世並不代表他們一定要整天不快樂,並不代表他們一定不能讓自己喘口氣。而葬儀 業者雖然是在「工作」,但因為也和片中的主角們認識,所以還是有一些情份在。就算片中角色的哭是哭給觀眾笑的,但有些時候,還是會突然不搞笑了,反而讓你 的心跟著痛起來。如果你真的又剛好是失去父母的人(且感情很好)…看起來真的會想到很多自己的事吧。



《父 後七日》這部電影開始時,爸爸就已經過世了,我們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人,只有從後來子女的一些回憶中,去看他的人生片段。但雖然只有一點點,《父後七日》選 用的片段卻很不錯,樸實,表現出爸爸的單純可愛,又能把這些點滴轉化成很珍貴的回憶。通常,在你最愛的人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想到的不是他的功勳彪炳,不是 他的學歷或是當到多高的官,而是他和你相處時…那些沒什麼卻又讓你從來無法忘記的瑣事。

很喜歡《父後七日》選用了一段女兒十八歲生日的 回憶,搞不清狀況的老爸,送了女兒「禮物」之後,很豪邁的就在路邊停下來,讓女兒馬上開始學騎他的機車,自己坐在後面給她載,一臉老神在在的放心模樣…這 真的沒什麼對吧?可是…畫面又回到爸爸死後…本來是很搞笑的片段,女兒去把爸爸「不合宜」的卡拉ok照片「電腦處理」一下再載回家,卻在她把這張大照片從 車子前面放腳的地方拿起來,改成背在身後這個可笑動作出現之後,突然和往事連結起來,而讓人一陣鼻酸…當年,也是這麼載著爸爸的不是嗎?



《父 後七日》就是這樣子,在不斷搞笑的時候,會突然再切入現實,很妙的是,《父後七日》真的能讓你的情緒馬上轉換。或許不需要累積情緒是因為《父後七日》的題 材是一種幾乎每個人都能夠體會也能夠了解的心情,也許你的父親還在,但你曾經想過,總有一天他會離你而去…和至親的生離死別,是人類最普遍的悲傷,因此 《父後七日》不需要太用力,只要切入點對了,觀眾剩下的很容易就可以「自己來」而進入感動模式。

不過,《父後七日》還是笑的時候多於哭的時候,它的笑點都很容易笑,也有一些創意,媒體試片現場也是笑聲不斷。
火行者本來還在想,這樣子的片子…大家都笑掉了父後的這七日,要如何結束呢?結尾肯定不會是個大笑料,一定要走感動路線的吧?但《父後七日》沒花這麼多功夫在回憶上,要如何來個精采的收尾呢?

結 果,和《父後七日》的風格果然很像。《父後七日》的結尾,反而是在一陣子之後,一件非常小非常小的事情。但,你會懂的。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人,也失過那個 人,你會懂的。一個很簡單的小想法,卻可以觸動埋在最深處的淚腺,你以為自己已經忘了,其實,他永遠在你心裡,只是你不再時時刻刻想著他,但,他永遠會在 你心裡。

真的,別因為它是國片而拒絕它。也許它沒有好萊塢的調調,也許你還是覺得國語台語對白聽起來就沒有英語對白流利,也許電影背後 沒有千萬美元資金打造質感,但《父後七日》有的,是把另類的幽默融合在屬於我們的文化當中,讓一部電影變得又好玩又親切,非常值得台灣觀眾支持一下。


火行分說  滿分10
–分說,不分說,由分說!


笑料 ★★★★★★★☆☆☆
感情 ★★★★★★☆☆☆☆
文化 ★★★★★★★★☆☆
題材 ★★★★★★★★☆☆
娛樂 ★★★★★★★☆☆☆


文/ 火行者 firewalker


原文出處:火行者的電影部落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