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預告片演職員介紹幕後故事入圍台北電影節


2010/04/23

【影評】最瘋狂也最能感動人

台灣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的得獎散文,由王育麟、 劉梓潔合導,說的是女兒返回彰化老家奔喪的故事,七天的 繁文縟節,叫人無暇悲傷。個人認為這是今屆香港國際電影 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的參賽作品中最瘋狂也最能感動人的一部。


導演大膽採用幽默詼諧手法呈現喪禮的誇張折騰,譬如兒子帶 來亡父生前愛用物品,竟包括色情畫報,還給道士稱讚他「內 行」;子女需依照葬儀社指令按時哭與不哭,於是滿嘴飯 的女兒急忙跑到棺前裝作呼天搶地等。配上猶太民謠“Hava Nagila”更是先聲奪人,本該是喜慶場合吟唱的歌謠, 如今卻成了殯葬序曲。

原著散文是抒情中見荒謬,電影則以黑色喜劇開始,添上豐富 枝葉,例如加入自稱詩人的道士阿義、全能的葬儀社助手阿 琴和表弟小莊等人物,以回憶片段慢慢鋪陳父女間的感情, 並以劉梓潔自己的旁白,把觀眾悄悄帶回抒情的狀態。片末 香港機場一幕,煙霧瀰漫的候機室,延宕的情緒終於決堤, 導演成功把散文裡讓人讀來心有戚戚焉的感覺,透過畫面加倍表 現,無需煽情催淚,因為情感真切才最觸動人心。

--陳志華(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評委),《C for Culture 文化現場》第24期,2010年4月。

Read More...

2010/04/07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父後七日》導演專訪

2010/4/7 香港經濟日報people版

Read More...

2010/04/05

【影評】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

來自台灣的電影"父後七日"(導演: 王育麟 / 劉梓潔), 看前有點擔心會哭足全場, 帶備紙巾. 幸而完全不是煽情片, 而是攪笑片, 但又拍得細心感人, 只是最尾一段有點眼淚而已. 是今屆電影節最難忘的電影之一.    --Blah Blah Blah
閱讀全文

Read More...

2010/04/02

導演的話

至親的死亡,是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的功課。
葬禮的繁文縟節,更是台灣人,尤其中南部子弟,生命中,時不時就要上演一場的戲碼。

道士、孝女、誦經團、折蓮花、冰庫棺材、白包毛巾、電子花車、孝服草鞋。花圈花籃罐頭塔。
這些充分彰顯台灣人性格的職業、物品與器材,卻像帶一點禁忌 與忌諱似的,讓人看到它們,都要帶點敬畏。
對死亡的敬畏。
如果讓這些職業、物品與器材,變成戲劇的主角,讓它們盡情 就自身功能,表演、對話、甚至搞笑,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也許,除了正視死亡本質之外,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故事。
「父後七日」目的在於提昇戲劇質感,透過文學視角的觀感, 與大膽強烈的影像風格,走出「台灣寫實溫馨親情片」的既 定模式,在生猛俚俗中,有一份寬憫仁厚;在濃情冶艷中, 有一份雲淡風清;在哭天搶地中,仍有一份從容不迫與怡然自 得。
更簡單一點,「父後七日」正是希望讓觀眾身處再熟悉不過的 場景中,嬉笑怒罵,鼻酸眼熱,更重要的,找到自己的故事。

Read More...

2010/04/01

中時報導:姑婆 老父 查某囝

改編自作家劉梓潔散文《父後七日》的同名電影,日前入圍香港電影節數碼錄像競賽單元,三月廿八日在香港首映,二○○六年劉梓潔以父親過世期間的種種趣事 入文,打破台灣民間忌談死亡的禁忌,獲得二○○六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改編電影則呈現黑色喜劇風格,也成為台灣電影史上少數以喪禮為焦點的作品。
閱讀全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