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預告片演職員介紹幕後故事入圍台北電影節


2010/05/13

自由時報 報導:父後七日 法國片商相中

■「父後七日」導演劉梓潔(右二)帶領製作群,一起現身「台北電影獎」入選名單公佈記者會。 (記者王文麟攝)
記者鄒念祖/台北報導
以喜劇包裝父喪的「父後七日」不只入圍了台北電影節,也被法國片商

DOC&FILM INTERNATIONAL相中,有意取得該片的全球代理權。該公司對這部全新類型的台灣電影深具信心,認為該片融合幽默與悲傷的感人劇情能在國際市場贏得共鳴。
「父後七日」改編自獲得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在香港電影節首映後,又掀起一波上網閱讀與轉寄的熱潮,總計已有超過300萬人次看過這篇文章。「父後七日」的原作者劉梓潔,目前正計劃趁熱出版她的「父後七日」散文集。


原文引自《自由時報》

Read More...

中央廣播電台 報導:入圍台北電影獎 強片對決

今年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入圍作品中,「艋舺」、「聽說」票房大賣,聲勢浩大;「一頁台北」則 屢獲國際影展肯定,12日也再度拿下西班牙巴塞隆納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榴槤獎,來勢洶洶;「父後7日」、「第36個故事」、「眼淚」、「第4張畫」等電 影則擁有好口碑,競爭格外激烈。

原文引自《中央廣播電台》


入圍台北電影獎 艋舺、一頁台北等強片對決 收聽
2010台北電影獎入圍名單今天(12日)公布,「劇情長片」出現「艋舺」、「一頁台北」、「聽說」等國內賣座電影捉對廝殺的局面;紀錄片、動畫和短片入圍片單也相當精采。誰能奪下台北電影節百萬電影首獎,備受矚目。 台北電影獎被視為是台灣電影票房和影展獎項的前哨站,這兩年掀起票房奇蹟也屢獲大獎的「海角七號」和「不能沒有你」就曾經是台北電影節百萬電影首獎得主。 今年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入圍作品中,「艋舺」、「聽說」票房大賣,聲勢浩大;「一頁台北」則屢獲國際影展肯定,12日也再度拿下西班牙巴塞隆納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榴槤獎,來勢洶洶;「父後7日」、「第36個故事」、「眼淚」、「第4張畫」等電影則擁有好口碑,競爭格外激烈。 「艋舺」導演鈕承澤表示,入圍就很開心,至於他的下部作品則想拍一部有關兩岸的愛情故事,目前正著手寫劇本中。鈕承澤說:『(原音)我想拍愛情電影啊!就是說大陸和台灣比方說明明互動很頻繁,也有很多故事發生,可是為什麼一直沒有出現一部作品可以深刻而且有趣的反應這個狀態,我想試試看啦。』 今年入圍紀錄片、短片和動畫作品題材也相當多元,動畫片創意更無限,從手繪質感到3D、從水墨到摺紙形式都有,令人驚艷。台北電影節得獎名單預計7月10日揭曉。
時間:2010/5/12 17:16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新聞引據: 採訪

Read More...

2010/05/12

狂賀!《父後七日》入圍台北電影節

今天台北電影節公佈入圍名單,《父後七日》入圍競賽類,主持人說:
《父後七日》是本屆台北電影節最大的surprise。
希望大家都能收到這個surprise!

[左起] 女主角 王莉雯 / 「小護士」 朱家儀 / 導演 劉梓潔 / 導演 王育麟
[左起] 「表弟」 陳泰樺 / 導演 王育麟 / 導演 劉梓潔 / 女主角 王莉雯 / 「小護士」 朱家儀

Read More...

中央廣播電台 報導:「父後7日」深具台灣特色 國際影展熱情邀約

更新日期:2010/05/12 10:26 江昭倫
以父親逝世後返鄉處理後事為主題的國片「父後7日」,由於拍攝手法和題材相當特殊,吸引日本、加拿大等國際影展主動邀約參展,甚至有法國片商積極爭取全球代理權,並計畫搶先在本屆坎城影展市場展中先行推出。
國片「父後七日」改編自「林榮三文學獎」首獎得主劉梓潔的同名散文作品,劇情描述女主角阿梅的父親突然辭世,急忙返鄉處理後事的她,卻在7天之內,經歷了一 趟匪夷所思、豪邁奇特的告別之旅。導演用荒誕爆笑手法讓外界看到台灣傳統喪葬儀式過程,但情感處理上卻又相當感人,日前在香港國際影展上放映時就得到熱烈 迴響,也因此引來其他國際影展注意。
電影製作公司「蔓菲聯爾」國際版權洽談人李幸娟說:『(原音)其實他們看完都蠻喜歡這部片的,就主動來 邀展,尤其像(日本)福岡影展策展人,他是第一個來(看試片)最後一個走,看完就跟我們交換名片說他非常感動,很喜歡這部片,希望邀請;還有像是溫哥華那 邊的影展,還有羅馬亞洲電影節他們都是主動來邀約,覺得這部片子非常可以代表台灣,很有興趣這樣子。』
而法國賣片商 DOC&FILM INTERNATIONAL公司也表示,對這部全新類型的台灣電影深具國際市場信心,正積極爭取全球版權代理。「父後7日」預計8月27日全台上 映。
(「父後7日」預告片www.youtube.com/watch?v=rRw_LD2oSLM)

原文引自《中央廣播電台》

Read More...

2010/05/11

文章點閱破三百萬人次《父後七日》獲法商青睞

文章點閱破三百萬人次《父後七日》獲法商青睞
香港電影節觀眾爆棚《父後七日》文章點閱破三百萬人次
坎城影展還沒開始,台灣電影就先傳來了好消息!上個月在香港電影節上造成轟動的台灣電影《父後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n),目前已獲得了法國賣片商
DOC&FILM INTERNATIONAL青睞,正積極與該製作公司「蔓菲聯爾」洽談全球的代理權,並計劃搶先在坎城影展市場展中先行推出。揉合了黑色喜劇與感人題材的《父後七日》,是台灣電影十分罕見的類型,月前在香港電影節上的兩場放映均造成觀眾爆棚,映後更是好評不斷,並接連獲得了「溫哥華國際影展」和「日本福崗影展」的熱烈邀展。

和多數台灣電影走影展的路線不同,詼諧有趣的《父後七日》一開始便鎖定要直擊觀眾的心,並以旺盛口碑來帶動市場。《父後七日》是改編自獲得「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並由該文作者劉梓潔和導演王育麟共同搬上大銀幕。該文章在兩岸三地都擁有不少讀者,電影在香港首映後更在網路上刮起了一片閱讀風,總計已約有超過三百萬人次讀過了「父後七日」文章。

「林榮三文學獎」首獎改編《父後七日》國際版權法商青睞

《父後七日》劇情描述:阿梅的父親突然辭世,急忙返鄉處理後事的她,卻在七天之內,經歷了一趟匪夷所思、豪邁奇特的告別之旅。她不僅被緊湊密集的追思、五光十色的喧鬧震撼得措手不及,荒謬之間卻也使痛失親人的哀慟,竟意外獲得了減輕…。當一場嘉年華式的華麗告別落了幕,阿梅心中「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喟嘆這才油然而生,頓時讓她熱淚不止…。

《父後七日》的原作者劉梓潔,目前正計劃趁熱出版她的「父後七日」散文集,而此次對電影《父後七日》甚感興趣的法商DOC&FILM INTERNATIONAL,最近也代理了剛奪下柏林影后大獎、由日本女星寺島忍所主演的《慾蟲》(Caterpillar),對這部全新類型的台灣電影深具國際市場信心。這部幽默詼諧、笑中帶淚的電影《父後七日》,將於8月27日起全台正式上映。

Read More...

2010/04/23

【影評】最瘋狂也最能感動人

台灣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的得獎散文,由王育麟、 劉梓潔合導,說的是女兒返回彰化老家奔喪的故事,七天的 繁文縟節,叫人無暇悲傷。個人認為這是今屆香港國際電影 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的參賽作品中最瘋狂也最能感動人的一部。


導演大膽採用幽默詼諧手法呈現喪禮的誇張折騰,譬如兒子帶 來亡父生前愛用物品,竟包括色情畫報,還給道士稱讚他「內 行」;子女需依照葬儀社指令按時哭與不哭,於是滿嘴飯 的女兒急忙跑到棺前裝作呼天搶地等。配上猶太民謠“Hava Nagila”更是先聲奪人,本該是喜慶場合吟唱的歌謠, 如今卻成了殯葬序曲。

原著散文是抒情中見荒謬,電影則以黑色喜劇開始,添上豐富 枝葉,例如加入自稱詩人的道士阿義、全能的葬儀社助手阿 琴和表弟小莊等人物,以回憶片段慢慢鋪陳父女間的感情, 並以劉梓潔自己的旁白,把觀眾悄悄帶回抒情的狀態。片末 香港機場一幕,煙霧瀰漫的候機室,延宕的情緒終於決堤, 導演成功把散文裡讓人讀來心有戚戚焉的感覺,透過畫面加倍表 現,無需煽情催淚,因為情感真切才最觸動人心。

--陳志華(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評委),《C for Culture 文化現場》第24期,2010年4月。

Read More...

2010/04/07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父後七日》導演專訪

2010/4/7 香港經濟日報people版

Read More...

2010/04/05

【影評】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

來自台灣的電影"父後七日"(導演: 王育麟 / 劉梓潔), 看前有點擔心會哭足全場, 帶備紙巾. 幸而完全不是煽情片, 而是攪笑片, 但又拍得細心感人, 只是最尾一段有點眼淚而已. 是今屆電影節最難忘的電影之一.    --Blah Blah Blah
閱讀全文

Read More...

2010/04/02

導演的話

至親的死亡,是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的功課。
葬禮的繁文縟節,更是台灣人,尤其中南部子弟,生命中,時不時就要上演一場的戲碼。

道士、孝女、誦經團、折蓮花、冰庫棺材、白包毛巾、電子花車、孝服草鞋。花圈花籃罐頭塔。
這些充分彰顯台灣人性格的職業、物品與器材,卻像帶一點禁忌 與忌諱似的,讓人看到它們,都要帶點敬畏。
對死亡的敬畏。
如果讓這些職業、物品與器材,變成戲劇的主角,讓它們盡情 就自身功能,表演、對話、甚至搞笑,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也許,除了正視死亡本質之外,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故事。
「父後七日」目的在於提昇戲劇質感,透過文學視角的觀感, 與大膽強烈的影像風格,走出「台灣寫實溫馨親情片」的既 定模式,在生猛俚俗中,有一份寬憫仁厚;在濃情冶艷中, 有一份雲淡風清;在哭天搶地中,仍有一份從容不迫與怡然自 得。
更簡單一點,「父後七日」正是希望讓觀眾身處再熟悉不過的 場景中,嬉笑怒罵,鼻酸眼熱,更重要的,找到自己的故事。

Read More...

2010/04/01

中時報導:姑婆 老父 查某囝

改編自作家劉梓潔散文《父後七日》的同名電影,日前入圍香港電影節數碼錄像競賽單元,三月廿八日在香港首映,二○○六年劉梓潔以父親過世期間的種種趣事 入文,打破台灣民間忌談死亡的禁忌,獲得二○○六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改編電影則呈現黑色喜劇風格,也成為台灣電影史上少數以喪禮為焦點的作品。
閱讀全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