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30
就是愛國片《父後七日》兩座「罐頭塔」鋒芒賽星光
相關媒體報導:
自由時報 報導:父後七日造勢 玩黑色笑話
中央社 報導:就是愛國片 新聞局送罐頭塔
中央廣播電台 報導:國片發威 下半年九部搶上檔
阿琴-千面女郎
阿琴
32歲,孝女,十八般武藝樣樣行、婚喪喜慶樣樣包那種,會彈電子琴、誦經、踩高蹺、當孝女、唱歌仔戲,偶爾康樂隊不夠人時她也可以下去脫,是道士阿義「逗陣ㄟ」兼得力助手。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對阿琴來說,怡然自得,這是台灣鄉下生命力的代表人物,他們熱情而認真地活著,俗麗外型底下,其實是直率與善良的本性。
阿梅-從絢爛歸於平淡
阿梅
28歲 鄉下出生,離家在外工作年輕女性的代表,從生活到工作,得快速丟掉嬌貴、練就獨立本事,走闖江湖。好像只有在回到家鄉時,才能恢復成那樣一個散仙散仙、可以撒嬌耍賴的「妹妹」,她習慣在城與鄉切換兩種語言聲調、兩種穿著打扮,而之中難以言說的拉鋸,也許只有自己清楚。不只是葬禮儀式,台灣中南部有很多豐厚的鄉土人情,是這些,浸潤著生命最初的質樸純真,看似平凡,但最可貴、最可愛,也就是這些平凡。
HKIFF 2010 之 8:父後七日

今屆電影節捨《艋舺》而取《父後七日》,是因為覺得題材和角度挺有趣。換了在香港,相同題材可能早已變成《陰陽路》系列電影了。
劉梓潔從她長約四千字的得獎散文(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首獎)改編成電影劇本,跟王育麟一同導演成《父後七日》。故事講述父親病逝,女兒回家奔喪,跟哥哥還有親友和禮儀師等在父親遺體火化下葬前幾天的故事。
原著是劉梓潔以 2006 年她父親過世期間的種種趣事入文,改編成電影後更見黑色幽默。談死亡殯葬,2008 年日本電影《禮儀師の奏鳴曲》瀰漫莊嚴敬意,《父後七日》則輕鬆「搞笑」得多。在華語電影中也算少見。
網上關於《父》片的報道不算多,就知道影片在 2007 年開拍,整個劇組到劉梓潔的老家拍攝,親朋好友都動員了,就連劉梓潔外公也在戲中客串,演出「看日子」的長者。





延伸閱讀:《父後七日》原著散文
原文出處:Wordy
2010/06/28
父後七日:思念的力量
台灣人的喪禮或許誇張繁複,但是喪親的至痛,才是主軸,《父後七日》沒有被荒誕掠奪了喪痛的本質,沈澱之後的壓軸思念,提供了最動人的思親情懷。
然而,《父後七 日》的散文是女兒的思親之作,《父後七日》的電影同樣以父女情深做主軸,散文的意識流結構,提供了導演穿插往日父女情的互動元素,先有父親載著身穿北一女 制服的女兒共騎機車的天倫時光,風吹過髮梢,父女親密對話的場景,一定要再配上女兒騎著機車背負父親遺照返家的深情對比,手法雖然不新,卻已夠動人了。可 惜的是女主角王莉雯有職場婦女的秀麗與幹練,但每回和父親在夜市攤位上合唱卡呼OK時(竟然沒有人群互動,捉襟見肘的預算,使得原本可以煽動人心的戲份, 就這樣顯得單薄與貧弱了),在親友只講國台語的靈前接獲客戶電話,立即要以流利英語應答的城鄉文化對比,其實都屬於太過「目的論」的刻意經營了。
萬花筒是吸引觀眾 共鳴的重要元素,顯微鏡才是最勾動人心的生命細節。原著中阿梅停留在機場過境吸菸室的那一幕,確實有著畫龍點睛的力量,葬禮原本是是要安頓死者的,最後卻 是成了讓生者安心的治療儀式(所有的華麗周到,死者已經全然管不著,也感受不到了;所有的富麗場面,竟然是要慰安親友賓客的孝親行動?),真正的喪禮其實 是重新憶想死者風采和整理死者生命印痕的契機,真正的私密話語,其實是不足與,亦無需與外人道,散文選擇女兒的思念淚水,做為心情降落的終點,電影亦以困 在吸菸室的一角悵然痛哭的情節做終,自然是最忠實與動人的翻譯,菸霧遼繞中,父親和女兒的血脈相通,成就了最深情的頌歌,那才是眼淚開始流下的時刻。
有了顯微鏡的深情對話,萬花筒式的荒誕人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有了顯微鏡的內心獨白,萬花筒式的花花人生,就成了美麗的點綴了。
2010/06/27
父後七日:散文添骨血
孔子想用一句:「未知生,焉知死?」回答學生的心頭疑惑,卻回答不了世人對 喪葬的恐慌,《父後七日》從現象反窺人生,因而另有趣味。
2010/06/22
厦门网 报导:两岸影人对话碰撞灵感火花
【核心提示】
和文博会其他的分会场相比, 在集美文化创意园内举办的海峡导演影视论坛可能是氛围最轻松的。在这个更像是沙龙的场合里,十余位来自台湾、北京、上海、广东、厦门等地的导演进行交流。来自台湾的王育麟首次来厦,他的新片《父后七日》马上要在台湾院线上映。
【人物名片】
王育麟,导演,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电影系毕业。新作《父后七日》先后出征2010年台北电影节、香港电影节。
文/图 本报记者 应洁
新片获好评 又累又幸福
王育麟曾以《悲伤的华尔兹》、《他比烟花寂寞》、《台湾军人》等片多次获得金穗奖。他说,自己的电影之路是被辅助金“鼓励”出来的。被 看做是台湾导演摇篮的“金穗奖”,培养了李安、蔡明亮等电影精英,把关注给予尝试新题材、新技巧、新观念的影片,其评选出的获奖作品可获得相应的导演辅助 金。
回忆当初的岁月,王育麟说,“往往是一拿到奖金就又去拍电影。”最新力作《父后七日》近期佳评如潮,还未正式上映,国际参展行程就已经宣告满档,王育麟说,“我们又累又幸福”。
闽台电影合作前景广阔
曾多次来大陆,却是第一次到和台湾仅一水之隔的厦门,王育麟坦言,自己原本对厦门乃至福建的电影界并不熟悉,但这一趟收获颇丰,两岸电影人面对面交流,碰撞出很多火花。
两岸合作已有不少成功先例,王育麟认为,在电影方面,闽台合作更是有文化优势和广阔前景。“两岸同根同源,语言和风俗又相通,就比如《父后七日》,里面有大段的闽南话台词,如果能在大陆上映,想必闽南的观众看了会很有认同感。”
2010/06/20
民眾日報 報導:父後七日影片原著兼導演在南華大學「拜票」
名作家劉梓潔的父親在2005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辭世,七天之後父親出殯,在那忙碌的七日,她隨著道士的指揮,道士說要哭就要哭,說不要哭就不能哭,說跪就要跪,說起來就要起來,依著民間禮俗進行繁複的儀式,體會了台灣諺語的「累得會哭爸」。埋葬父親數個月後,有一天她突然看到父親喜愛抽的黃色長壽香煙,於是盡情的哭泣,抒發了心底對父親的思念,也因此寫就四千字的《父後七日》散文,2006年參加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獲得首獎。
文章發表之後,電影公司深感興趣,於是邀她編劇並與多次榮獲金穗獎肯定的導演王育麟一同合作拍成電影。該片獲邀溫哥華國際影展、福岡電影節與入圍香港電影節競賽後再傳捷報,於2010年台北電影獎競賽中,自200 多部報名影片中脫穎而出,一舉入圍年度最佳劇情片單元,將與《艋舺》、《一頁台北》等眾多優秀的台灣電影,一同角逐今年的百萬首獎!本片的主要演員有太保(張嘉年)、吳朋奉、王莉雯、陳家祥、張詩盈、陳泰樺、朱家儀、王安琪。
昨天上午,劉導演特別前往南華大學,與生死學系的老師及同學面對面的溝通,她首先放映電影片段,隨後訴說父親過世時感受許多有趣的禮俗,才讓這部笑中帶淚、鄉土、詼諧的電影呈現出來,是一部「笑了、哭了,卻有暖暖意味」的電影。在南華大學教授殯葬禮儀的楊國柱老師指出電影中有些地方是可以更週延的,例如道士說「菩薩要帶他去做仙」,菩薩是佛教,仙是道教;道士說引魂上西天,其實道教去的是太陽出來的東方,並非西方。父喪、母喪「敢頭」的長短邊是不同的,電影裡的位置似乎錯置了。電影裡父親死亡之後四、五個月,女兒才觸景生情的盡情哭泣,而沒有在喪事期間悲傷,好像有些說不過去,而電影裡的台語也有些許的錯誤。生死學系所長蔡明昌則認為悲傷是沒有期限的,親人過世是永遠的傷痛,遇到某一個點就會觸發出來。他倒是好奇,經過傳統業者的喪禮服務,如果重來會不會再選擇這樣的傳統業者。
蔡政純老師則指出,喪禮主要是要能達到悲傷療癒的功能,傳統上守喪三年,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百日、週年、三年的祭拜,才有療癒的功效,現今的殯葬是速食文化,能否達到療癒是值得探討的。
劉導演指出「父後七日」之後,她又以此本為基礎陸續書寫「後來」的書,在寫作的過程中經常探索父親會去那裡的問題,甚至想去觀落陰。其中有一位生死系的同學回答說:「姐姐,亡者存在於不同的維度裡,請劉導演來南華讀生死學研究所,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同學的回答惹得哄堂大笑,將影片宣導變成了招生活動。
民眾時報【特派員王清河報導】
中時 貓耳朵寫週記-《父後七日》又寫又導,阿梓超屌!
【本報訊】前幾天端午節,貓耳朵吃到了鄉下貓奶奶寄來的肉粽,心滿意足,忍不住流下了思鄉的淚水。注意,這是貓的眼淚而不是鱷魚的,所以接下來我沒有要耍什麼毒舌,是要推薦一部有濃濃鄉土味、喜感中見真情的電影《父後七日》啦。
會寫作的人不少,但會寫作又會拍片,而且能夠把自己的散文拍成電影的人,貓屈指算了一下,台灣大概就只有劉梓潔了。想當年,〈父後七日〉勇奪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之後這篇文章迅速在網路上傳開,簡直引來淚水浩劫。看的人不是哭到鍵盤淹水,就是在辦公室躲到廁所擦眼淚,這位新銳作家也從此人氣暴增。
文章中寫到她在父親過世後7天內,回到中部農村裡,面對各種哭笑不得的傳統葬儀,最後思念父親的情緒終於潰堤。後來,梓潔姊姊找來朋友合導,把〈父後七日〉改編成劇情長片,場景就在她的家鄉。為了重現葬禮畫面,她的親戚家族全下海幫忙,開葬儀社的堂舅自然是葬禮場面的頭號顧問,媽媽和阿姨則忙著幫忙摺紙蓮花,連外公也在戲裡軋一腳……。看到這些俚俗的喪葬情節,貓耳朵真是又想哭又想笑,一條手帕在手裡扯了半天,心情很複雜咧,喵~。
最近,《父後七日》入圍了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還受邀到香港、韓國、加拿大各影展,接著將在台北電影節和全台上映,劉梓潔的首部散文集《父後七日》(寶瓶)也即將在8月出版。喵嗚,真是影視、文壇的雙棲才女啊!
其實,不必貓耳朵說,大家都知道,劉梓潔曾經是開卷同學,當年她為了實現拍電影的大夢,揮別開卷,貓耳朵聽說開卷姊妹花一面捨不得,一面還搶著演路人甲、路人乙呢。看她如今闖蕩文壇星河,貓耳朵與有榮焉。乾脆,今晚就拎幾條鮮魚,去找她喝酒慶祝吧,呼搭啦!
2010-06-20新聞速報
原文出處 中時電子報
2010/06/19
NOWnews 報導:嘉義/父後七日影片原著兼導演 到南華發表座談會
埋葬父 親數個月後,有一天她突然看到父親喜愛抽的黃色長壽香煙,於是盡情的哭泣,抒發了心底對父親的思念,也因此寫就四千字的《父後七日》散文,2006年參加 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獲得首獎。文章發表之後,電影公司深感興趣,於是邀她編劇並與多次榮獲金穗獎肯定的導演王育麟一同合作拍成電影。
本 片獲邀溫哥華國際影展、福岡電影節與入圍香港電影節競賽後再傳捷報,於2010年台北電影獎競賽中,自200 多部報名影片中脫穎而出,一舉入圍年度最佳劇情片單元,將與《艋舺》、《一頁台北》等眾多優秀的台灣電影,一同角逐今年的百萬首獎!本片的主要演員有太保 (張嘉年)、吳朋奉、王莉雯、陳家祥、張詩盈、陳泰樺、朱家儀、王安琪。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原著兼導演劉梓潔,18日到南華大學宣導影片,並與生死學系的老師、學生進行座談,她首先放映電影片段,隨後訴說父親過世時感受許多有趣的禮俗,才讓這 部笑中帶淚、鄉土、詼諧的電影呈現出來,是一部「笑了、哭了,卻有暖暖意味」的電影。
在南華大學教授殯葬禮儀的楊國柱老師指齣電影中有些地 方是可以更週延的,例如道士說「菩薩要帶他去做仙」,菩薩是佛教,仙是道教;道士說引魂上西天,其實道教去的是太陽出來的東方,並非西方。父喪、母喪「敢 頭」的長短邊是不同的,電影裡的位置似乎錯置了。電影裡父親死亡之後四、五個月,女兒才觸景生情的盡情哭泣,而沒有在喪事期間悲傷,好像有些說不過去,而 電影裡的台語也有些許的錯誤。
劉導演指出「父後七日」之後,她又以此本為基礎陸續書寫「後來」的書,在寫作的過程中經常探索父親會去那裡的 問題,甚至想去觀落陰。其中有一位生死系的同學回答說:「姐姐,亡者存在於不同的維度裡,請劉導演來南華讀生死學研究所,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同學的回 答惹得哄堂大笑,將影片宣導變成了招生活動。
2010/06/18 22:35記者郭政隆/嘉縣
2010/06/18
2010/06/16
自由時報 報導:父後七日8月征韓
荒謬儀式趣味化
改編自「林榮三文學獎」首獎作品的電影 「父後七日」昨日進行媒體試片,鄭弘儀表示此片讓他想起電影「送行者」,只不過片中把職業孝女、罐頭塔、大人物的輓聯等台灣喪葬習俗以趣味方式呈現,和 「送行者」中的莊嚴大不同。鄭弘儀說或許我們靠這些荒謬的儀式,才有辦法得到療癒,而鄭弘儀也認為台灣應該發展像「送行者」虔誠、莊嚴的喪葬儀式。
首爾影展點名亞洲競賽片
原著作者兼導演的劉梓潔談到散文是女兒對父親的思念,而改編 成電影後,加入了許多鄉土人物的性格,以及與鄉土的互動,其中有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橋段,都是劉梓潔與父親相處的真人真事。
「父後七日」在 香港電影節映後頗受好評,因此「韓國首爾數位影展」直接點名要將「父後七日」納入「亞洲電影競賽」單元。
原文出處:自由時報
鳳凰網 報導:"父後七日" 寓幽默於哀戚
〔鳳凰網記者徐偉珍台北特稿〕 電影《父後七日》說的是父親死後七天發生的事。本來父親的死亡應該極盡莊重,卻在一連串傳統儀式的步調中變成了黑色幽默;原來「累到哭爸」這句話說的不 錯,父親死後守的這七夜還真讓人疲累。
兩位導演劉梓潔(右)與王育麟 (左)談"父後七日"。(徐偉珍攝影) |
《父後七日》是改編自劉梓潔「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在此片中,劉梓潔將自己親身經歷化為笑淚交織的小品和王育麟同為 「雙導演」並添加一些傳統風俗民情與動感元素,使觀者幾乎完全忘記了這本該是個莊重哀戚的喪禮。
劉梓潔表示,寫散文的《父後七日》較偏於自己的 角度,電影的《父後七日》加入鄉土元素,其中一些繁文縟節也間接療癒了死者家屬的悲悽。「不知都市人沒這儀式,悲傷要往哪裡去」劉梓潔感嘆著說。而在拍這 部片時,家人也都很支持,甚至「家族總動員」一起來演電影,像是看下葬吉時的長者便是劉梓潔的外公,摺蓮花的則是她的阿姨,甚至告別式時上香的女議員也是 真實的女議員。
這部電影在香港造成一陣旋風,不但在香港電影節票全售罄,《父後七日》文章也點閱破三百萬人次。造成這部電影受香港人吸引的元 素,除了情節的風趣之外,香港人也對台灣民俗嘖嘖稱奇,例如他們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家人死了還要邀請議員送花圈、上香等。
對編劇兼導演之一的劉梓潔來說,《父後七日》本身改編自她的真實經歷,她說,要她現在對父親的靈骨塔說話還滿困難的,因為她常常忘記父親已經死亡的事實。 劉梓潔於15歲還在讀高中時便離開家,一直到父親過世的前十年都還在外居住,在這部作品中有些是她童年的記憶,但因為離家太久,這些記憶也都淡淡的在腦海 中變得模糊。劇中父親講救護車的「無醫無醫」是劉梓潔父親自己編的冷笑話,電影中的旁白劉梓潔在說「無醫無醫」時的心情,想必是非常複雜的吧。
王育麟導演表示,此部片在八月份就獲香港電影節推薦影展,因為香港的喪禮很簡化,所以看到此劇後會感到很有趣、感動。鄉下地方到叫禮俗繁複,越有錢的人會 花越多功夫來修整「門面」。在此劇中,在音樂方面花了相當大的心力,找來了台灣的音樂創作者製作,並花了上百萬買音樂的版權,當然整個配合起來的效果也非 常好。在拍攝此片中王育麟導演覺得比較麻煩的地方是不能直接找鄉下地方的住宅來當拍片場所,而是要自己另外找找一個地方把它變成故事主人翁們的「家」。不 過鄉下人對拍片感到很有興趣,對於自己能參與演出也覺得新鮮,所以大家都很友善也很配合。
名嘴鄭弘儀說,當他看完此片時感受到,雖然瀰漫著一股 搞笑的氣氛,卻在有意無意中暗示了人受傳統繁文縟節所束縛的「身不由己」,例如在規定「甚麼時候該哭,甚麼時候又絕對不可以哭」的情況下,在「觀眾」和 「孝女」來說,或許都感到有點好笑,但也在細微之處透露出某種無奈感。
台北電影節的《父後七日》安排於6/30(三)在中山、7/04(日)在 新二放映,導演或影人將出席映後或映前座談。
原文出處:鳳凰網
中時電子報 報導:《父後七日》葬儀社助拍 自家人當臨演
- 2010-06-16
- 張士達/綜合報導
《父後七日》由原著作者劉梓潔及影像工作者王育麟聯合編導,在彰化拍攝葬禮戲時,因劉梓潔堂舅就開葬儀社,各項禮儀用品如罐頭塔與紙紮祭品等均不 假他求。導演外公則下海飾擇日耆老,媽媽、阿姨也幫忙摺紙蓮花,許多地方仕紳成 了臨演,連彰化縣長卓伯源也提供輓聯。隨該片參加國際影展,讓國外觀眾對於台灣喪葬習俗大開 眼界。
原文出處 中時電子報
中央廣播電台 報導:國片「父後七日」具台灣特色 韓國首爾影展點名參賽
預計8月27日在台灣上映的國片「父後七日」,由女導演劉梓潔與男導演王育麟2位合力編導,片中刻畫台灣繁複的傳統喪葬儀式,全片兼具優雅感人與豪邁奔放的影像風格,爆笑中隱含哀慟,深具台灣本土人文特質,是台灣電影中相當少見的片型。
電影劇情其實說的正是劉梓潔自己的故事,拍戲場 景就選在老家彰化縣田尾鄉,所有家族的人包括外公、媽媽、阿姨全都一起入鏡。她說希望藉由這部電影提醒大家,看似複雜的喪禮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凝聚家族的力 量。劉梓潔說:『(原音)我不知道那種在都市的人,他們舉辦告別式,乾乾淨淨到殯儀館去,家人一起到殯儀館去可能上個香就又各自回去,那我不知道他們那個 悲傷要往到哪裡去?他們也沒有經過這些儀式,我覺得這些儀式中最重要就是家人又聚在一起了。』
「父後七日」今年3月出征香港電影節 時,獲得極高評價和迴響,更獲得香港電影節總監李焯桃的大力推薦,也因此吸引韓國注意,點名邀請「父後七日」參加8月韓國首爾數位影展競賽單元;而10月 舉行的溫哥華國際影展最近也力邀該片角逐青年導演競賽「龍虎獎」,讓「父後七日」還沒在台上映,國際參展行程就已經宣告滿檔。
原文引自 中央廣播電台
中央社 報導:新片父後七日 台版送行者
(中央社記者蔡和穎台北15日電)喪禮不全是哀傷和晦氣,出身彰化田尾的新銳導演劉梓潔顛覆傳 統,把父喪體會搬上銀幕,邀鄉親入鏡當台版送行者,拍成「父後七日」,從詼諧、溫馨角度看台灣喪葬禮俗。
「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同名散文作品,年輕離家北上讀書的她,將奔喪體驗寫成文字, 2年前與導演王育麟合拍電影版。片中把「職業孝女」、罐頭塔等台灣喪葬習俗搬上大銀幕,在香港電影節獲得觀眾的好口碑。
劉梓潔重回田尾拍「父後七日」,家族和鄉親聽到要來拍電影,義氣總動員,一起當起台版送行者。劉梓潔說,其實片中飾演算出殯日的道師是她的阿公;演摺紙蓮 花的三姑六婆,則是媽媽和阿姨;田尾鄉民代表會和民間葬儀社也都大力幫忙。
「父後七日」描述女主角阿梅在父親過世的 7天內,回到中部農村老家,重新面對鄉里的世事人情、繁瑣禮俗、匪夷所思的迷信和人情味,其中有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橋段,都是劉梓潔與父親相處的真人真 事。
劉梓潔表示,把散文作品拍成電影,其實已不只是對父親的思念,而是與土地、鄉親的互動。(990615)
原文出處:中央社
2010/06/12
清華大學台文所講座: 《父後七日》與台灣文學
時間: 2010/06/10
地點 : 清大台文所
講綱
△ 播放父後七日預告片及幕後特集DVD
△ 講座分享
1、散文原著與劇本裡的「台灣文學」語言
2、文學作品裡的「悼亡」:楊絳《我們仨》、朱天心《漫遊者》、駱以軍《遠方》、蘇偉貞《時光隊伍》、瓊•蒂蒂安《奇想之年》
3、從散文變成「講爸爸死掉的黑色喜劇」!?
4、「鄉土」之於創作者:疏離與融入
△ 提問與回饋
清大台文所最新消息介紹 http://www.tl.nthu.edu.tw/app/news.php?Sn=250
2010/06/08
《父後七日》巡迴座談@全國各大藝文場所
現在,除了校園,《父後七日》巡迴座談已經滲透進入全國各大藝文場所,所以如果來不及參加校園巡迴講座的朋友,請千萬別再錯過!
高雄文學館座談
活動日期:7/11(日)
活動時間:PM14:00~16:00
活動地點: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
預定出席:劉梓潔導演
新竹影像博物館
活動日期:7/25(日)
活動時間:19:00~21:00
活動地點:新竹市中正路 65號
預定出席:王育麟導演
台中誠品書店座談
活動日期:8/06(五)
活動時間:20:00-21:00
活動地點:台中誠品書局台中園道店文學書區(台中西區公益路68號3樓)
海邊的卡夫卡座談
活動日期:8/7(六)
活動時間:19:00~21:00
活動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4巷2號2樓
預定出席:劉梓潔導演
備 註:本場次憑飲料低消90元入場
台南誠品書店座談
活動日期:8/8(日)
活動時間:15:00-16:00
活動地點:誠品台南總店書區舞台(台南市長榮路一段181號BI)
賴和紀念館座談
活動日期:8/14(六)
活動時間:14:00~16:00
活動地點: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
預定出席:劉梓潔導演
國立台灣文學館座談
活動日期:8/21(六)
活動時間:14:00~16:00
活動地點:國立台灣文學館(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預定出席:劉梓潔導演
2010/06/07
劉梓潔導演回師大母校校園座談時間出爐囉~
劉梓潔導演要回孕育她的師大母校座談時間囉~
請大家多多參加支持~
師範大學校園座談
活動日期:6/14(一)
活動時間:19:00~21:00
活動地點:正106教室
講者: 劉梓潔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