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父後七日】周邊紀念品組
為提供廣大熱情的影迷們作為紀念收藏,蔓菲聯爾創意製作有限公司(父後
七日】製作公司)特別推出電影【父後七日】周邊紀念品組,內容包括【父後
七日】之:
父後七日是個很奇特的總合體,看起來很自然,但也很不單線。
關於敘事,導演是不肯安分地只講一個單線故事的。想說得很多,長久的積累(或者說製作班子的氣味相投),展現出來的況味其實很一致,某種戲仿(parody)和解構,用的不少,有的由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在對白裡顯現出自覺,比如主述者那位奔喪回家的女兒,講述阿姑和道士青春戀曲的時候,所用解構手法。讓我想起韓國片<總統理髮師>裡頭,因為拉肚子被扣成匪諜的理髮師小孩,居然面對特務的通電用刑,居然出人意表地展現快樂和五彩繽紛的聖誕燈泡。這一對比,當知在這段落的形式對上內涵的思考上,總統理髮師是略勝一籌的(所謂略勝一籌,毋寧是假設---敘事線的不輕易驚擾者較為上乘)。
原著(http://usenleo.pixnet.net/blog/post/7364052) 裡頭本來就藏著些梗,一些有戲劇張力的梗,也因為小說作者也進到電影製作裡,所以大致保留了原來就想傳達的穿透俚俗傳遞真摯的意圖。所以那就是改編後的問題了,也就是說形式和內容的辯證和有機共存很難。要渾然天成的話,得要你真的在生命中有真實的經驗,有細節的鋪陳,否則要是我,我也會選擇育麟那種另外拉出一段,電視節奏或廣告節奏的處理方式。
所以難免在主述者之外,要以道士的腳色和戲路豐潤內容,基本上還是一幅散文電影,而非小說電影。然我還是可以說,如此經營出這樣的結果,有長久累積,也有幸運(比如找對了演員,一切看起來那麼毫無破綻)。於是電影看來就這著合理了;您不覺得一開頭的音樂用以色列建國歌曲變成土公仔科儀的配樂,所展現的布列希特疏離劇場的況味這麼笑這麼哭這麼荒謬得渾然天成,這不就是一種人生的隱喻---在符節若合的巧合中,我們面對生命難題的自我異化和離題,不只是一種子握保護,還是有助於繼續向前的嗎!?
從屈原到阿盛到父後七日
我最尊敬的作家之一阿盛說得好:<土地跟人性這是強調我蠻強調的,我想斯土斯民嘛。我不認為土地狹小就表示人性狹隘,我也不認為土地廣大人性就廣闊,我不認為台灣小就認為這裡只是一個島民格局。>
如果父後七日說到底有什麼姿態,那也許就是這種氣質,一種顧盼自若的氣質。你不必要知道,台語和戰國時期中原古語的關係,你不必要知道楚國語言和楚湘雲夢給了居原什麼樣的文化給養,你也不一定要看過既俚俗又高雅的阿盛小說或散文。你一樣可以在父後七日裡,像失散多年的兒子找到了爸爸,像一年回一次鄉下的遊子,找回了失落的真情意。
但我還是不免要說一下,當然啦,如果可以有點像阿盛作家對語言的fu,那些對古語今人口的著墨(朋奉的貫口之好是另一回事),如果可以有點道士自寫的新詩和對舊體口文的細節描述,會不會更繞梁三日?
但這樣又要回頭把分叉的故事線收攏,會不會又要陷入治絲益棼的困境呢,免不了導演和編劇又要打上一架,所以我的結論就是,王導我的朋友,本人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所以這樣的電影AT HIS MOST FOR NOW,一點強求不得。
原文出處:pengjen的網誌
謝謝各位粉絲及觀眾的支持與鼓勵, 由蔓菲聯爾創意製作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的【父後七日】, 榮獲第47屆金馬獎七項入圍:
最佳劇情片Best Feature Film,
年度台灣傑齣電影The Outstanding Taiwanese Film of the Year,
最佳男配角 Best Supporting Actor(吳朋奉),
最佳女配角Best Supporting Actress(張詩盈),
⋯⋯最佳新演員Best New Performer(張詩盈),
最佳改編劇本Best Adapted Screenplay(劉梓潔),
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 The Outstanding Taiwanese Filmmaker of the Year(劉梓潔)
【父後七日】目前全台仍持續熱映中, 敬請大家幫忙推薦並邀請更多好朋友進電影院觀賞!!
第四十七屆金馬獎入圍名單
觀眾心得~...死亡的題材其實一直一直被很多模式探討著, 歌曲、電視、電影、文學等, 「父後七日」很認真地、不以詭魅或令人畏懼恐懼的方式呈現, 但說的每個環節卻是如此的真實而細膩, 像是對於面對至親離開時「哭」這件事的主角自我探索等等, 編與導的用心, 當然還要感謝精湛演技的演員們, 有資深的、有新人、有素人,每個人都讓我感覺到熱情, 讓我覺得他/她就是所演的那個角色, ...(摘自【李馬路的花田月下】)
觀眾心得~...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它非常的輕鬆,導演用很輕鬆的方式來處理一個普偏被眾人認為是相當沉重的話題-死亡。在觀看的過程之中,我就發現在整部電影中,只要出現稍微沉重的畫面時,很快的就會出現一個好笑的梗,及時的沖淡眾人心中的悲傷情緒,讓觀眾可以輕輕鬆鬆的看完整個理應非常悲傷的喪禮過程,並在淚水與歡笑的交織中理解到,其實我們的人生就和電影一樣,...(摘自【大腸的人生】)
觀眾Chien Chung Hsieh說: 2010/09/21夜晚, 台北某威秀影城午夜場放映的父後七日, 半滿, 當電影結束, 直到螢幕停止, 音樂關閉, 所有人才從位子上被解放, 這樣的情形, 實在罕見, 這是電影深刻的表徵, 導演可以稍稍自豪一下了, 上映多日之後, 那樣的午夜場, 有那樣的反應, 我很佩服~
【父後七日】全台持續熱映中, 感謝所有觀眾與我們的心靈互動與心情分享, 您們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與鼓勵, 再次感謝!!
這兩天晚上清風徐徐, 月光皎潔明亮, 祝各位好朋友們中秋佳節快樂, 也祝願大家都能與所愛的人, 無論距離是否遙遠, 形體是否已否離開, 都能夠團圓在心中!!
~ 【父後七日】全台持續熱映中,誠摯邀請大家進電影院體驗這部原汁原味的台灣電影!!
9/18(六) 下午
中壢星橋影城 出席:「阿琴」張詩盈、詹婷怡製片
台北絕色影城 出席:導演王育麟
台北今日秀泰影城 出席:導演王育麟
9/19(日) 下午
中壢新橋影城 出席:「阿梅」王莉雯、「阿琴」張詩盈
台北絕色影城 出席:導演王育麟、「小護士」朱家儀
台北今日秀泰影城 出席:導演王育麟、「小護士」朱家儀
【父後七日福岡影展傳真】
最感人的來了!開幕式酒會上,兩位日本阿公跑來和朋奉與劉導握手,比手劃腳英文加日文說:「我們在台灣出生!十歲前住在台灣!」他們看到影展手冊上,道士阿義的照片,想起小時候的台灣,一位阿公還傳神地指著照片,學出吹嗩吶和孝女哭墓的樣子。那就是他們童年記憶中,最深刻的台灣文化之一!阿公實在太開心,一直想找東西來送,最後從口袋掏出隨身攜帶的喉糖,一人一盒。真的,有種拿到金肉粽的感動。
【父後七日福岡傳真】
安頓好後,翻譯澀谷裕子小姐帶我們去吃最著名的一風堂博多白湯拉麵。朋奉和我喝到那銷魂湯頭簡直感動到快落淚,裕子說:「能跟阿義面對面吃麵,好榮幸!」她也是父後七日的日文字幕翻譯,竟能牢記阿義的葬儀社叫新明星!而讓她最傷神的一句台詞翻譯,正是:「累到要哭爸」。
國片《父後七日》全台票房已向2700萬邁進,除口碑發酵更讓好評不斷外,兩位導演王育麟與劉梓潔更分別受到高中母校邀請進行演講,而王導重返建國中學的分享之路,竟與學弟上演互嗆的畫面!
《父後七日》在暑假尾巴上映,不但票房持續看漲,隨著各大校園開學,兩位導演王育麟與劉梓潔更紛紛受到母校建國中學與台中女中之邀回到校園。不過王育麟導演一回到母校建國中學馬上受到熱烈歡迎,他更與學弟們用互嗆的方式搏感情!
建中校方希望王育麟能與學弟們透過電影談談生死大事,希望學生藉此能多了解生與死;而在暢談過程中,一名學弟嗆問學長王育麟「反正這部片已經成功了嘛!那你下部片要拍什麼?」沒想到導演王育麟更是嗆辣回覆「要你管!」此舉引來會場一片掌聲,就連校長都笑到不行。
而另一名導演劉梓潔則是回到母校台中女中進行演講,沒想到180人座的演講廳竟湧入250人,將現場擠到不行。而台中女中學妹更透露,早在觀看預告片時就知道中女制服會入鏡,「因此導致台中很多家戲院出現綠制服坐好多排的場面!」更直言看到綠制服出現時,「成了最催淚的一幕!」
原文出處:Now News
◎ 沈政男
近來蔚為話題的《父後七日》,乃根據得獎散文作品改編,描寫台灣民間的喪葬習俗與懷念親人的真摯情懷,兼具本土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雙重價值,極適合做為學生教材。
當文言文比例被調高以後,機會更渺茫了。關於喪葬文學,台灣的孩子只能讀到詰屈聱牙的《祭妹文》,上課時教室裡「嗚呼哀哉」不斷,卻不知什麼是「腳尾錢」、「罐頭塔」,更不懂喧鬧的儀式背後,其實隱含宣洩哀傷的心理效果。
白話文學在台灣發展幾十年,無論取材、技巧皆已成熟,像《父後七日》這樣反映「此時此地、斯土斯民」的作品,才是活的文字,讀了對於學生的思考與表達能力才有幫助,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教育原理,馬政府會不懂?
台灣的報紙副刊、文學雜誌、文學獎眾多,每年出刊的白話文學作品,無論數量與品質俱為全球華文地區之冠,台灣現代文學的水準已跟國際接軌,沒有必要再讓孩子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唸文言文了。
(作者為醫師)
原文出自:自由時報
記者張菫宸/台北報導
改編自「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首獎作品的電影「父後七日」,以正港「台」味獲得觀眾熱烈口碑,上映3周累計全台突破3000萬,目前坐3望2,有望成為今年第2賣座的台片。由蜜拉喬娃維琪主演的3D版「惡靈古堡IV:陰陽界」在台美皆登上冠軍寶座,繼「阿凡達」之後,台灣3D電影的開片票房冠軍。
「父後七日」上映僅3周,台北市票房近1200萬,中南部看片人氣比北部更旺,全台票房突破3000萬,有望打敗動畫片「鑑真大和尚」,成為僅次於「艋舺」的今年第2賣座台片。
原文出處:自由時報
# 2010-09-12
# 張士達/台北報導
9/10(五)晚上
場次 : 19:50
地點:新竹威秀
出席:美鳳王安祺、大志陳家祥
9/10(五)晚上
場次 : 19:05
地點:台中老虎城
出席:導演劉梓潔
9/10(五)晚上
場次 : 19:30
地點:信義威秀
出席:導演王育麟、共同製片詹婷怡
9/11(六)下午
場次 : 15:10
地點:新竹威秀
出席:阿梅王莉雯、共同製片詹婷怡
9/11(六)下午
場次 : 14:45
地點:台南威秀
出席:阿琴張詩盈、小莊陳泰樺
9/11(六)下午
場次 : 18 : 10
地點:台南新光
出席:阿琴張詩盈、小莊陳泰樺
9/11(六)晚上
時間:9/11(六)晚上
場次:19 : 10
地點:信義威秀
出席:導演王育麟
時間:9/12(日)下午
場次:14:10
地點:高雄威秀
出席:阿琴張詩盈、小莊陳泰樺
時間:9/12(日)下午
場次:16:30
地點:夢時代
出席:阿琴張詩盈、小莊陳泰樺
時間:9/12(日)晚上
場次 : 19:30
地點:信義威秀
出席:王導、共同製片詹婷怡
《父後七日》香港分享會:
日期:2010年9月11日
時間:4pm - 5:30pm(電影放映)
5:30pm - 6:00pm (劉梓潔導演分享會 - 分享會型式: 香港影評人登徒對談及觀眾發問)
地點:MCL德福戲院(九龍灣偉業街33號德福花園平台)
香港口碑場觀眾的迴響~... 剛剛才從康怡(香港)戲院走出來,不知道今天晚上有幾位一樣剛我都是從台灣來的...不知道有幾位跟我一樣...哭到不能自己....在辦喪事的當下我哭不出來....卻在某天某時某個跟爸有關的觸點, 所有的淚水都會宣洩出來....,我好想我爸......⋯⋯2010年9月4日下午11:06~
希望台灣的遊子都能夠經由父後七日抒發情感, 並找到正面的力量!!
(中央社記者蔡和穎台北6日電)有「台版送行者」稱號的國片「父後七日」上映10天,票房衝新高,目前全台票房破新台幣2300萬元,成績超越大陸催淚電影「唐山大地震」在台票房。
最新票房數據出爐,上週台灣賣座冠軍「3D食人魚」繼續蟬聯,總票房近6000萬元;「舞力全開3D」拿下票房亞軍,新片「真愛零距離」緊追在後。
華語片部分,堪稱暑假票房黑馬的「父後七日」後勢看漲,好口碑伴隨票房,據片商統計,北市累積票房達840萬元,中南部看片人氣比北部更旺,電影上映10天,全台總票房已破2300萬元,微微領先「唐山大地震」在台成績。
「唐山大地震」在大陸累積票房已超過人民幣6.4億,創下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紀錄,還登上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的封面和「華爾街日報」文化版頭條。990906
原文出處:中央社新聞
觀眾真實迴響~ 台南歸仁一位大學女生帶爸爸媽媽一起進戲院,看到父女騎機車那段,在黑暗中,爸爸和女兒不約而同握緊了彼此的手。
電影散場,爸爸對女兒說:「如果有天我怎麼了,你要想,我在另個世界,就像電影裡那個爸爸,坐在後座唱歌,那麼快樂!」
* 2010-09-04
* 中國時報
* 【張士達/台北報導】
【許素惠/雲林報導】
台灣有許多送禮禁忌,意喻「分散」的傘不能送,毛巾被視為喪葬回禮,平常也不能送。電影《父後七日》卻顛覆習俗禁忌,在首映會上大送毛巾,觀眾非但沒有「毛毛的」,反而開心受禮。贊助的業者顧牟森說,毛巾產業轉型後,能凸顯特色的客製毛巾,已成為新的送禮最佳選擇。
透過詼諧手法描述女主角在父親過世後,回到家鄉處理後事心情起伏的《父後七日》,上映開出票房紅盤,首映會更與毛巾業者合作,毛巾大方送,觀眾不但沒視為「歹吉兆」拋白眼拒絕,反而欣然接受,為電影開創另一喪禮文化話題。
雲林虎尾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毛巾窩」,想出結合電影為毛巾業宣傳的雙星毛巾副總經理顧牟森,昨日說明台灣喪葬送毛巾的習俗典故,緣於過去多採土葬,並以人力將棺木抬至山頭,長途跋涉容易大量流汗,喪家便提供毛巾給協助出殯的親友們使用,早年甚至還提供手帕給親友擦拭淚水,繁文縟節演變至今,現已鮮少有人送手帕,送毛巾則成為回謝白包的謝禮。
電影導演王育麟認為,能夠將台灣特有的喪禮毛巾盒,趁著首映會贈送給外國駐台代表及貴賓們,不但能直接讓國外賓客瞭解台灣文化,也是對禁忌習俗的一大挑戰。
虎尾興隆毛巾觀光工廠總經理林國隆表示,喪禮毛巾雖佔了國內毛巾市場四成,但本土業者卻未因此獲利,因為禮儀業者為壓低成本,都採用大陸或越南較劣質的毛巾。顧牟森強調,國內毛巾產業已跳脫傳統框架,提升為精緻禮品,許多創意造型毛巾接受客戶指定,按原圖設計代工,因凸顯個性及企業形象,更受市場青睞。
原文出處:中國時報
活動:寫心得送父後七日毛巾
真的非常感謝影迷們熱情的支持《父後七日》,看過電影的,無不意猶未盡,津津樂道,為答謝廣大影迷熱情的支持,我們特別為大家爭取到本周六與周日連續兩天,在中天娛樂台播出《父後七日》的幕後花絮喔!!看過的影迷,您就可以了解,為何我們能拍出這麼扣人心弦的電影,還沒有看過的朋友,不妨先藉由幕後花絮原汁原味的呈現,挑逗您已經遺忘很久的感動與爆笑!!您絕對無法想像,脫離了好萊嗚的聲光效果與3D影音,《父後七日》還能讓您有這麼真誠樸實的衝擊!!請大家不要錯過,一定要鎖定本周六與周末,上午十一點,在中天娛樂台播出的強檔電影《父後七日》幕後花絮喔!!
父後七日美麗動人的片尾曲~ Galaxia,歌手為西班牙療癒系女聲Ana D,帶點疲倦,輕柔舒緩,像在耳邊輕聲呢喃,也有像恍如隔世般的疏離,部分歌詞如下:
“…..包圍在我房子發出的光熱裡
漂浮在痛苦狂喜中
如破曉時分的天鵝絨般流動
如夢似幻
灰撲撲天空閃耀酒紅
像愛撫你豔夏般身體
夜晚正漸漸離開
在我倆的親吻間,一座星系誕生了
在我倆遙遠親吻間,一座星系誕生了……”
如果你是個易感的人,最後一段在班機上小梅沒有意識的以為爸爸還在一剎那念頭的情節,和散文一樣後座力是打檔機車,極猛,想到就哭個沒完。但電影終究不是好哭為目的,以詼諧的手法帶給親驗過喪事的觀眾同理,並帶給沒有經歷過喪禮繁文縟節的觀眾不馬虎的認識。
演員多是劇場出身,底子頗硬,一舉一動都透露出人物情感的細節與變化。你以為家人的情感多的只是一點憨厚,沒想到憨厚裡有扎實的溫情底蘊,像是兄妹同睡草蓆,在草蓆上因為體會「哭爸」真正的涵義而笑倒;像是兄妹與表弟三人在棺材邊敷臉閒扯淡,想到爸爸,小梅就漱漱的哭了一些;像是在夜市裡以小梅為軸心在爸爸與哥哥之間來回去留,家人之間的互動簡單卻溫馨。
喪禮這件事情一不小心就會碰觸痛的傷情,此片不是要很好哭,要很好笑,導演情節的穿插與排序讓情感收放的極好,不會滿到濫情,也確實是比較好笑,比較沒有那麼好哭。情感情緒點到為止,但鏡頭帶過之處,人物對話的內容都都處處有情。比較沒有情的部分(此指感情但有人情)像是婦女閒談,公祭時民意代表還要推擠一下別人站好位置,以及阿公阿嬤叔叔阿姨用話語抵著你要你做這個做那個,等等等等諸如此類,這不就是台灣人嗎?那麼愛管閒事愛面子又愛好正義。電影不只呈現了台灣的習俗,還有一群道道地地的台灣人,真是一部新奇特殊的台灣正港電影。我差點以為家裡樓下的阿姨從電影裡面走出來了。
八十多歲的外婆看完後說:「好看好看。」外婆說神鬼認證都看無,這個看了真歡喜。外婆歡喜,我也歡喜,也為電影歡喜。
●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次。第一次看特映是在全國巡迴文藝營,在巨大搖晃皺摺的布幕投影,沒有冷氣的大禮堂,熱,加上反光和數百顆人頭,不是太入戲,但淚水時不時會卡在眼眶。因為散文大好,看完後竟有些小小失望,覺得一些情節情感沒有拿捏好適切的長度,看來我比較愛哭,沒有那麼愛笑。幾個輔導員悠悠的走在要去開會的路上,共有的結論是,因為實在是太太太太期待,才會有一點點失望,但它確實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啊。
我決定看第二次。
家族六人開了一台車不算太浩蕩的坐進電影院中間一整排只有我們,和媽媽很擔心票房一直希望人潮快點把廳院坐滿,可惜失望,十排坐不滿四排,前五排均無人。
應該是銀幕沒有皺摺沒有反光大小比較適中,很多細節盡收眼底,好幾幕頭皮發麻很感動。
禮節多麼嚴苛的把人的情感革除,留下過分對於事物清醒的腦袋,細膩的情感被暫時埋進了禮儀中,最後一段敘述,在飛機場上想到要幫爸爸買菸,她忘了爸爸已走了。
忙碌的在喪事裡,死去的親人在你的身邊,就在你身邊,你不斷被告知,你親人去世了,但他就離你這麼近,伸手可觸碰,好像他沒有離開,你還感覺的到他,無論形式如何。直到繁縟喪事過後,當情感不再被懸空與包裝,感情竟然全部湧出來,那泉湧的能量真是可怖,讓你絲毫忘不了親人已經不在了,不斷被淚水推著要去接受。
結尾收到極好,尤其父女同坐吸菸區,阿梅的那一笑,父親走了,也哭完了,把情緒收好把爸爸留著在心裡,然後啟程。那個笑是她知道爸爸在,一直都在。
進戲院看戲吧,很推薦。
原文出自:身體的詩
9/3(五) 18:50~20:32 台南威秀
9/4(六) 14:20~16:06 高雄威秀
9/5(日) 13:50~15:32 台中德安威秀
9/5(日) 15:35~17:10 台中新光影城
9/5(日) 18:55~20:42 台中老虎城威秀
9/6(一) 19:10~20:57 信義威秀
觀眾Sarah Chen的心得:
劇中有四段情節催我落淚,
都是再平凡不過的情節。
但你的心就是會被它擊中,
正。中。靶。心。
⋯⋯⋯⋯失去至親,在心緒慌亂中,馬上就被更荒謬的儀式慌亂,
思念的心情在一連串的儀式中切割得凌亂。
等待入殮出殯火化後,思念才開始慢慢發酵。
我們常常這樣,含蓄著最深的愛。
即使在失去以後,那份含蓄的愛依舊囓著我們,
讓我們不知如何自處。
一小時半的電影就在觀眾的爆笑聲和淚眼中結束,
我坐在椅子上久久未起身。
女主角在劇終流瀉的情感充塞在我的胸口,
沉。甸。甸。的。
現在想起來還是想哭。
這部片,很適合邀請父母一齊觀賞。
《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劉梓潔,兩位的絕配感,一靠近就強烈感受到……,切入訪談也是宛如電影般單刀直入又意在言外。
劉梓潔改編自同名散文的本片,取材親身經歷。然而,轉換成電影媒介,劇本儼已甩棄濃厚的自傳意味,自成一性格……,這性格分身出來後,劉梓潔又奇妙地轉換位子來到導演崗位,繼續參與漫長的捏塑。也就是說,她創作了它三次。
說到雙導演電影,你會想起彭氏兄弟、還是柯恩兄弟呢?
這回,兩人「組團」的過程也相當令人玩味——王育麟導演慧眼相中這篇好文章,並挪出半張導演椅,邀請本尊劉梓潔帶著她的觀點加入。王導說,當初決心將之搬 上大銀幕,就是看到這個題材骨子裡蠢蠢欲動的台灣真性情,由原作者親自改編為劇本,意義更是重大。劉導則表示,改編過程的確是經歷一些割捨與掙扎,使得人 物設定,不再拘泥於遵照自己家庭,相繼,延伸而出的架構,卻益發生動映寫了葬儀百態。
……她小心翼翼在這個私密維度裡建構一個外來世界,寫好後,開門,邀劇組進來。
也因預算考量之故,後製過程中,偶還順應現有素材,組湊出斷裂的剪接效果,兩位導演均表示,現在的觀眾,相當適應MV式的畫面節奏,與其固守傳統敘事,不如在創新與完整之間,取得兩全。這也構成本片風格的基礎。
至於電影中強烈的用色對比,多人說過像阿莫多瓦,對此,王導謙稱,現在回過頭來看,也很驚訝當時會作出這麼大膽的嘗試。他表示,周遭膽識過人的工作人員,也是本片創意的推手,比方攝影師傅士英,片頭一個手機震動的主觀鏡頭,便得自他的想法與堅持。
情節上,本片相當程度「掙破」原始文本,另闢鷹架,其中阿義與阿琴的情感脈絡就穩實地扶起故事一端,亦搶走不少目光。劉導表示,能夠跟這些底子深厚的演員 說戲,對她來說也是一種回饋。不過,相對回到一個創作本位,對劇本撞上拍攝現場臨即性的變動,最是激起她力執己見的鬥志,為此,她和王導還擦出不少「火 花」。
演員方面,由王莉雯來飾演本尊,劉梓潔導演說,選角時,輾轉物色許多人選,可惜感覺都少那麼一點,直到偶然在副導莊景燊家裡聊天,目光鎖定他身職編劇的太 太王莉雯,乘興請她試演一遍。王莉雯也很寶,她祭出的是後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刷牙趴哭片段——,果然是近在眼前的寶。
入行影視圈多年的王育麟導演表示,數十年來,看遍國片的起起伏伏,堅持下去的力量,都是年輕時候參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電影拍攝工作,一路用眼睛,搜集下來的電影人那份熱情。王導並說,這部片遙相呼應的,反倒不是同以諧趣為主調性的首部長片《棉花炸彈》,而是取材嚴肅的紀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這亦是他自己極鍾愛的作品。
此外,兩導tone調之match,連賞片偏好都交集在昆汀塔倫提諾、柯恩兄弟風格上,劉導另特別喜愛姜文導演的作品。
至於目前有何最新拍攝計劃,王劉雙導只略略透露,是一齣橫跨台灣歷史六十年的大型故事……說至此即打住。唯可確定——「將更深刻紀錄這塊土地的感動。」王導篤定地說。
原文出處:開眼e週報
父後七日持續熱映中~~感謝各位影迷的熱愛與支持,創造了父後七日前三天的票房成績,接下來還有艱辛與漫長的道路,讓我們在欣喜之餘,繼續努力,邀請更多還沒看過父後七日的朋友進戲院,也請大家一起為優質的國片喝采加油~~
《父後七日》這部電影妙就妙在 : 一起看一部電影,有人狂笑的同時也有人暗自暴哭......
台北電影節的時候,我坐在逃生門的邊邊__沒在看電影.(看過太多遍了) 我在偷喵觀眾的反應..某個完全沒哭點的地方.(這部電影好笑居多.除了最後.沒什麼哭點吧?女兒生日.爸爸給顆粽子有什麼好哭的?給女兒拖鞋穿 有什麼好哭的?背著爸爸的遺照騎車有什麼好哭的?)....
可是就在電影院裡 我的左前方有個女孩子卻用力摀住嘴.低著頭.哭到抽慉不止.又不敢出聲.電影也看不下去了....大概是想起逝去的某位至親至愛的人.....唉~~~話若是ㄇㄟ說透支 .. 目屎就撥未離 .............
作者:張士達
《父後七日》從原著到電影,以一種知識分子隨時冷靜觀察又自我省視的態度,來面對失去至親時驚慌失措又故作壓抑的情感衝突,以及看似莫名其妙的民俗禮儀對於家屬奇妙的療癒作用。這段大家曾經經歷或者也許終將經歷的旅程,透過一群演員適度誇張又不致太過頭的演出,讓《父後七日》成為國片史上最獨一無二的療癒系電影。就像女主角騎車背著用電腦合成拼湊的父親遺照,在百無禁忌的荒誕粗糙中,卻微妙呈現出台灣草根文化裡那種雖不工整卻自成一格的生命情調。
*********************************************************
解剖檯評分
台灣獨特的喪葬風俗,是近年來許多國片擷取創意的泉源,從《豔光四射歌舞團》、《流浪神狗人》到《一席之地》,都從墓仔坡與電子花車荒謬俗麗的世界,營造出觀照生死的黑色喜劇況味。《父後七日》把格局放得更小,全由這些繁瑣禮儀中構築成一部電影,卻更深刻精準地捕捉了那些哭笑不得的片刻,畢竟這些笑聲與淚水,都來自真實走過一趟的人生。
同名原著散文改編
由劉梓潔、王育麟執導的《父後七日》,由劉梓潔獲得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原著改編,記錄了她在父親過世後,在入殮火化等繁文縟節中細膩的心情轉折。一般散文因偏向內化的本質以及缺乏戲劇結構,並不適合改編為影視作品,《父後七日》卻因原著中大量影像化的敘事,反倒賦予了改編劇本豐富的現成素材。電影裡除了對主要角色大幅增減以強化骨幹之外,甚至許多場戲都是由原著一字不差的直接平移。畢竟劇本是由劉梓潔親自改編,的確較能抓到原著中最珍貴的情感精華。
《父後七日》作為一部改編電影最成功的部分,就在於它忠實地掌握住了原著在語言文化拼貼上的多元並置與節奏、主述者隨時從所處情境中抽離並藉以自我防衛情緒衝擊的自嘲語氣,以及不斷在輕盈與沉重間反覆拉扯的無奈無力和荒謬突梯。但畢竟散文仍是散文,這部篇幅小巧卻直擊人心的散文原著,就是改編為電影時最大的本錢與最大的限制,僅管珠玉處處,有時卻又難免因戲劇主軸與結構不明確而散亂寫意。
在導演王育麟的掌控之下,片中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組合,則因靠著本土色彩的統一基調,而不致落入演出風格混亂的弊病。飾演道士的吳朋奉與飾演父親的太保兩位硬底子演員,尤其是撐起全片成功基礎的兩大功臣。較為可惜的是,飾演天兵表弟小莊的新人陳泰樺雖然表現自然大方,令人眼睛一亮,但他與道士間彷彿徒弟與師父的關係,卻著墨太多但又沒經營出與主題契合的明確方向,反倒成為片中數度拉得太長的美中不足之處。
誇張哭爸的療癒之旅
《父後七日》從原著到電影,以一種知識分子隨時冷靜觀察又自我省視的態度,來面對失去至親時驚慌失措又故作壓抑的情感衝突,以及看似莫名其妙的民俗禮儀對於家屬奇妙的療癒作用。這段大家曾經經歷或者也許終將經歷的旅程,透過一群演員適度誇張又不致太過頭的演出,讓《父後七日》成為國片史上最獨一無二的療癒系電影。就像女主角騎車背著用電腦合成拼湊的父親遺照,在百無禁忌的荒誕粗糙中,卻微妙呈現出台灣草根文化裡那種雖不工整卻自成一格的生命情調。
而在行禮如儀的庶民喪葬文化中,最深的痛楚慢慢浮現,切膚的傷痕慢慢被撫平,隨著片中人物的父後七日以及後來更長時間的逃避與面對,也讓觀眾跟著完成一趟療癒之旅,而為思念的親人找到自己心中一處永遠平靜安詳的所在。畢竟無論是聲嘶力竭的哭爸或是文學與電影,所殊途同歸追求的,不就正是那最終的釋然。
原文出處: 中國時報周報影評
* 作者:膝關節
* 評分:85分
台,原本是用於貶低一個人的衣著談吐、行為舉止。現在,慢慢成為代表本土容貌。從完全負面的意思到現在成為近年媒體編輯台上的顯學代表(儘管可能還是去除不了些許嘲諷意圖)。台,從名詞轉變成一種親切自然的形容詞。讓「台」這個字,變成一道護身符,台得理直氣壯,台得理所當然。
《海角七號》裡的「台」,是讓人動容的,令人鼓舞的。
[《父後七日》正港台味告別式]
原來固執的老人國寶頑皮起來這麼可愛,傻氣機車行黑手和呆呆小米酒推銷員的憨直討喜度近乎破表。馬如龍飾演的鄉鎮代表,滿臉橫肉的土豪劣紳,竟然才是最愛台灣的代表。失意搖滾歌手與進退兩難的日本經紀人/模特兒譜出的無根戀情,還因為與日據時代留下的情書連結,產生了另一種愛情厚度。日據時代裡那種癡情、純情的鑿痕,對照著現代一夜情引發的真愛想像,其實有著極大差距。
《父後七日》也很台,影片本身的台味更入裡,更具後座力。注視著我們經歷過的生離死別,那些曾經以淚水黏築的每一刻,萬般熟悉。
難得的是,《父後七日》並沒有刻意放大我們面對親友逝去時的悲痛焦點,也不著墨病床上的疾苦折磨。聽不到那些生離死別的吶喊,與受盡煎熬的哭泣。
相反地,影片選擇另一種輕盈的角度。
一方面重現片中女主角父親的樂天模樣,一方面則是單純地摹寫了喪禮面面觀。我們驚見原來辦喪事是如此大費周章,從喪禮需要的樂儀隊到靈堂擺設、何時該哭倒在棺木上,還得擠出掏空的眼淚。樣樣都是政治角力,眾人可能都說上一句話,你就得奉行,否則就會被貼上「不孝」的標籤。
在這些角力的過程中,其實無空思考眼淚的真正價值,也無心回想那些逝者的些許身影。只顧著能忙完辦理這場大拜拜,拜完了,淚乾了。或者是,從來就沒有好好留過一場淚,洗滌需要昇華的那些心靈。
影片開場就告訴觀眾,喪禮可以是場綜藝節目實境秀,孝女白琴在路邊哭得裝模做樣,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些是假哭,儘管是假的,硬擠出幾聲乾癟的泣音,告訴大家,某某某已在人世間瀟灑走一回。那些哭,是哭給外人看的。
一如喪禮上,鄉鎮民代卡位,「音容宛在」那些悼念詞文總得掛在顯目地方,證明他們關懷民眾(或者這是基本鄉里服務,並沒有什麼卡位用意)。但事實上,這些政客可能壓根都完全不認識這些逝者,全片更刻意把政客的模樣低調化,不是背影就是遮住臉,政客模樣煞是模糊,卻又存在各個角落。那些文、那些飲料靈骨塔、花圈,也是給別人看的。婚喪喜慶都很像,彷彿都是為了達到他人意志,做足表面功夫的階段儀式。
《父後七日》呈現華人世界喪禮文化的荒謬,但也不只在這些荒謬上打轉。
道士吳朋奉在喪禮過程念的那些祭祀用詞,熟練地讓人感到有趣,不可思議。還能在這些看似荒謬趣味的詞句中,綻放出感人能量。
那句「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堪稱是年度最令人動容的一段話。詮釋台語「過身」的意義,給予人對於死亡不再停留在沉默的句點,而是另一個起點,重新到另一個國度的起點。
影片讓親切的台味與適度的文學想像質感並存。你可以看到中間那段戲謔手法,如敘述吳朋奉飾演的道士與孝女白琴及道士舊情人美鳳間的愛情三溫暖橋段。也有溫馨動人的溫情橋段,如太保飾演的父親載著剛滿十八歲生日女兒,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不是名牌精品,而只是一顆肉粽,更放手讓女兒騎需要換檔的機車(暗示了父親放手讓女兒走向自己的人生),還告誡女兒回家別對哥哥講吃了這顆肉粽,怕哥哥以為父親偏心。
這些舉動貼切地描繪出父親對女兒的細心,搭配1967年的老片《吾愛吾師》裡那首老歌「To sir with love」,頓時間讓這段感人父女情感增加異國風情的懷舊氛圍。這是一種奇妙的心理距離,對這段旋律既熟悉,卻又陌生。相同地,開場孝女白琴哭喪時配的襯底音樂,居然是希伯來文歌謠「Hava Nageela」,這首歌謠是用於婚禮上的歡慶樂曲,讓悲劇意味濃厚的台味出殯儀式添上愉悅節奏,也奠定本片悲喜劇基調。
《大智若魚》(Big Fish)或《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裡那送父親最後一程的悲歡離合,這些都是你我情感公約數。在這段旅程中解釋與父親的關係,特別是《大智若魚》裡再度建立對父親的懷念/崇拜,讓人感動萬分。
父親的身影總是巨大而寡言,他們用近乎笨拙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愛。
《父後七日》終究是編劇劉梓潔對於過世父親的私密對話,那些柔軟的、傷感的、荒謬的言語,我們不用經歷過,也能感同身受。
離開得越遠,投射出來的鄉愁思念更深。片尾女主角阿梅遠走他鄉出差,在舟車勞頓之中,以為會累到無暇思考,放下所有俗事,卻會在一些不經意的時刻,重新梳理了對父親的思念。煙霧濛濛中,眼淚總算獲得了應有的重量。
原文出處:雅虎電影影評
※期待多時的「父後七日」電影終將於明天(8/27)全省上映了!※梓潔,加油~《父後七日》真的很棒!!新書上市才短短三週,已經一再緊急再版超過20000本了!
文/劉梓潔
最後一天,決定來爆料了。
為什麼會有父後七日的散文?
其實是,在那七日中的某一日,葬儀社來討論告別式中長男要誦讀的「祭文」
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當然七嘴八舌的,要我馬上寫一篇出來
我堅持沒辦法寫,為此還跟媽媽大吵一架,母女聲淚俱下
最後,哥哥誦讀的,是葬儀社提供的制式八股祭文
大概如此,我總覺得,欠爸爸一篇文章
花一年的時間,寫出來了。
現在這篇文章還變成一本書、一部電影。
而且,還帶著華文出版史與國片影史無法以經驗法則評估的能量與威力
如片中配樂「To Sir with Love」歌詞:
「你要如何感謝那個人,那個陪著你從用蠟筆到用香水的人,
那並不容易,但我會嘗試。如果你要整片天空,
我會在天空上寫滿字,那將會有一千英呎高,寫著:''To Sir with love'' 」
也許書與電影,正是我寫滿在天空的思念與感謝。
早上媽媽打電話來,父親過世五年,在電影上映前一天,在原著登上誠品華文排行第一名這天
她昨晚第一次清晰地夢見爸爸了
夢中,老爸很開心地跟老朋友吃吃喝喝、說說笑笑
希望父親的笑容,是來告訴我們:
一定大賣啦!安啦!
王導曾感動地說,「我是劉梓潔老爸派來的天使,一定要把電影好好做完!」
若真是如此,老爸想必又派來更多海鵬天使與寶瓶天使
無限感謝 :)
★父後七日8/27全台盛大上映,精彩預告搶先看~~
★看《父後七日》原著散文集
文/但唐謨
浩浩蕩蕩的《父後七日》終於要上院線了。這部電影的導演之一王育麟先生是我大學的社團學長,外號叫做「Birdy」,因為他很喜歡尼可拉斯凱吉演的那部《鳥人》,也或許因為他很……J。學長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在從事影像創作,儘管曾經遭遇時運、資金等障礙,卻一直咬牙堅持,不妥協,也不隨波逐流……如今終於拍出了這部大家都愛的《父後七日》。
這部片另我想到了一部電影:《貧民百萬富翁》,因為這兩部片大家都愛,而且都愛的要死。不僅是我們台灣的觀眾喜愛,好像香港、韓國、泰國等不是很熟悉台灣鄉土文化的觀眾都感動到不行。我想這部電影的魅力就在此,它訴諸人類共同的情感,跨越了國族文化的藩籬,得到普世的共鳴。而這種共同的情感,就是大家對於親人的愛,以及對於生命的讚美。這部片改編自導演之一劉梓潔的同名短篇小說,故事的主人翁有一個非常本土的名字阿梅,在外地工作的阿梅為了父親的喪事回到了鄉下,經歷了一段融合了傷感、荒謬、好笑、勁爆但是又甜蜜的過程。
關於《父後七日》的文字已經很多了,大家愛這部片,享受那份笑中帶淚的感覺。不過這部片在國內外都能大獲共鳴,倒是有點罕見而有趣。我猜測片中台灣民俗葬禮光怪陸離儀式的描述,在非台灣觀眾的眼中,或許帶著一點mondo movie的獵奇成份,但是電影中那股普世的情感,卻沖淡了「獵奇」的心理,讓不甚了解台灣民情的觀眾,在共通的情感交流中欣賞台灣的本土文化,而且不陷入「異國情調」的把玩。這或許是台灣電影向外傾銷的最好的方法。我們都看過許多華語電影努力地要賺別人的錢或者獎盃,用跨國演員,拍得很藝術,或者像中國那樣做一堆漂亮衣服拍超級大片,其實根本不用這麼累人啊!《父後七日》是個很好的示範,一點點簡單而熟悉的台灣風情,加上大家共同的經驗,很誠懇而且輕輕鬆鬆地獲得了廣大的迴響。一部好電影,參展得獎倒在其次(不過獎金還是很重要的),電影能夠獲得共鳴,才是最重要的吧!
《父後七日》有兩個地方我覺得是很酷的。其一是台灣民間生活的生猛描述,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很「實在」的人,無論是在跨國公司工作的阿梅,天天都在忙的阿琴,在夜市擺攤的哥哥,兼職詩人的道士,拍攝學習製作的表弟,甚至我最看不順眼的民意代表, 好像大家都有在「動起來」,讓我們感覺到當今台灣人民一股「浩浩蕩蕩」的生命力, 不知為什麼,看到這部電影當中這些不同職業的人,突然會覺得台灣好有希望好有希望。另外,這部片的演員真的讓人眼睛「亮起來」,這幾位一直在從事表演工作的演員,以自身的經驗和感情,呈現了實實在在的台灣人,讓我們台灣觀眾覺得很親切,好像就是你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那種感覺,尤其是飾演阿琴的張詩盈,渾身是勁,超性感的!好希望出現一個為她量身定做的劇本,讓我們再次複習她可愛可喜的表演。這部片真的是靠演員,而不是靠明星。
《父後七日》或許會是今年大家最有fu的台灣電影了,雖然這部片是以死亡為主題不過其實是在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電影,永遠會得到共鳴。
禮儀毛巾業者:對父親的愛,全寄託於毛巾
| ||
「父後七日」即將在周末全台上映,今晚台北首映請來馬英九總統當貴賓,王育麟與劉梓潔表示,將會遵照台灣習俗,回贈總統禮儀毛巾,感謝他撥空站台。 原文出處:聯合報 |
記者張菫宸/綜合報導
前兩天有機緣去看了王育麟、劉梓潔所執導的《父後七日》(7 Days In Heaven)特別放映場,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原本我根本不知道要看什麼電影,一直到開演前一天被相關人員確認出席意願時,才知道片名是《父後七日》,而它是什麼內容,老實說根本不知道,更不知道這是林榮三文學獎首獎作品改編而成。
顧名思義,我暗忖《父後七日》應該就是在講父親過世後七日內所發生的事情吧,也就是從死亡至頭七的所有儀式,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坐在不頂大的絕色影城放映廳最後一排的最右邊位置的我,在一片漆黑中有些不安,因為母親在七年前逝去的經驗,讓我深怕這電影順利突破我的哭點。不過我仍安慰自己,由於父親仍在,所以若要有共鳴,對我而言不至於沒有,但可能不大吧!
開演後,我發現無論是運鏡、配樂與剪輯手法,《父後七日》都十分具有特色。背景從片中主角的父親過世開始,藉著台灣傳統信仰也就是道教與民俗儀式的過程,來呈現片中大小人物的心情與性情,並交代過去與當下的故事。
有些劇情乍看之下,似乎是在質疑傳統儀式的荒謬與不合理,裡頭笑料甚多,不僅台灣以外的觀眾會驚歎箇中悠遠的學問或繁瑣的程序,就算是台灣人,也未必有經驗親炙過這些林林總總。但隨著片中主角的情緒起伏,觀眾或許也隱約發現了《父後七日》也呈現出傳統儀式是從尊重死者出發,其實主要是在安慰生者。而隨著儀式的結束,生者可回到生活的正軌,並勇敢繼續前進。
由於《父後七日》基本上是在交代死亡的種種,所以逃脫不了基本的悲傷元素。可能是要沖淡這些哀愁,所以編導在劇情上適時地安插了許多笑點,甚至於很想要大哭的人可能會很痛恨這些笑點,因為那些劇情都在干擾你情緒上的發泄。但老實說,我很感謝編導這樣的安排,因為這不至於讓比較感性的我淚水為之潰堤。但我發現其實這麼「不自然」的壓抑也未必妥當,因為前面擋住了,到後頭可能就難以收拾。
《父後七日》不濫情,卻暗含真情,會在適當的時候迸出來讓觀眾無法抵擋。這個好!讓我感覺好像回到年輕時看法國電影那樣的情懷,沈澱到一定程度,那累積起來的力量,很沈很重。所以觀眾或許通過了「父女騎車」那片段的考驗,但可能逃不過最後「機場候機」的回擊。那畫面單純,旁白平穩,但講的卻是過來人才會有的心情與體驗。啊呀,我笑了大半場,卻在終場前心酸至極。
我推薦《父後七日》給愛看電影的朋友,也特別將之推薦給失去至親的朋友。不是說看了這部片,你我便獲得什麼心理上的寬慰或是情緒上的救贖,而是可能目前的你依然沈溺於那種無止境的失落與壓抑,抑或你曾經歷過那段一大堆問號與驚歎號的時光,這部片極有可能帶給你一些新的思維與角度,陪伴你度過或重新審視這段生命中你視為最低潮的歲月。
曾聽過「成功需要朋友,巨大的成功需要的卻是敵人」這個觀點,我覺得一樣,傷心需要時間來療癒,但真要能揮別傷心,卻是得好好面對那些不願意想起的片段,面對它,處理它,並放下它,縱然淚水可能再次氾濫。
原文出處:老地方冰果室交流區
| ||
錯過演出「父後七日」的蔡振南,大讚太保與扮演道士的吳朋奉表演精彩。他也坦言當初母親去世,由於已身無分文,只能從台北走了1天1夜回家奔喪,累到一滴眼淚都流不出來,看到女主角也是忙累到心中五味雜陳,很能感同身受。 |
2007年末,我曾在網路媒體上得知可以免費索取林榮三文學獎的得獎作品集
那時阿乖還不存在,編織與閱讀是我當時的休閒娛樂,對於好的作品可以免費欣賞當然是好事阿
拿到這厚厚的一本,其實包含了所有參賽種類的優秀作品,有新詩、散文、短篇小說......等
這本得獎的作品集迄今仍讓我印象深刻,尤其士散文的首獎『父後七日』
甚至我還特別推薦給老爺欣賞,他也是看得悉有慼慼焉
那一年,老爺的阿嬤與世隔絕了,享年94高壽
當是兒孫滿堂和樂融融的晚景,的確,阿嬤是兒孫滿天下,卻不似大家所想的和樂融融
這中間的種種讓我在閱讀『父後七日』時特別有感觸,彷若才發生沒多久的事情有重新上演了一回
阿嬤是傳統的客家人,反舉客家人給予大眾的基本輪廓、特質,阿嬤都具備了
與阿嬤感情深厚的老爺在處理所有事情的當下,沒能流下一滴淚,不是不悲慟而是痛到眼淚麻木
這位1980年出生的作者,用著許多突破傳統禁忌的用詞描述著生與死
就連救護車的聲音也有特別的辨識見解~這很諷刺的筆調對應著她真實的經歷
她跳脫當事者的靈魂用另一個靈魂來著墨著,評審者甚至說作者開創了散文的新局面、新潮流
她的筆調灑脫又活潑,諷刺又真實,總在悲動無所遁形的時候跳痛地諷刺著仍存在世上的行為
我不是評審,但我就是對這一篇文章印象特別深刻,除了身邊有真實的例子對應著之外
她對文字的使用與突破性、有別以往的格局,總讓人有心痛到深處還是想再往下看的慾望
時間也過三年了,昨晚我翻閱高雄市文化局的刊物時發現了這個
* 2010-08-22
* 張士達/綜合報導
蔡振南原本受邀演出電影《父後七日》的父親,因檔期不許可,忍痛讓給太保,看片後仍受感動,並想起自己年輕時母親過世。當年他在台北,居無定所、身無分文,連一張回嘉義奔喪的車票都買不起。
蔡振南當時向工廠老闆借錢,老闆不借,同事借他但錢不夠,他只得坐火車一半就下車,徒步走了一天一夜回到家,也因此徹底累垮,母喪七天內全程掛著點滴,自顧不暇下也無力流淚。
他當時沒為母喪流一滴淚,從此愧疚多年,看《父後七日》更能體會親人過世多日後才爆發的思親之情。該片今日赴韓角逐首爾數位影展最佳亞洲電影大獎,是今年唯一代表台灣出征的電影,將與剛奪下瑞士盧卡諾影展金豹獎的《寒假》等7部大陸片競逐大獎。
原文出處:《中國時報》
Galaxia(Ana D) Hava Nageela(Harry Belafonte) TO SIR WITH LOVE(Lisa K.)
<div align="center" style="padding:0" mce_style="padding:0"><a href="http://7daysinheaven.blogspot.com/" mce_href="http://7daysinheaven.blogspot.com/" target="_blank"><img src="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ZascJxrRNuToJXb5ONw0V38eEogKg8re4nahFzOdtfPI63Bn3mG_zCtmDr_3gpDF6DmmsW8jYazzuSlTLY_XXugtX9kG_A8Pr1QkE9dpaY46M1NZWUlKqvKwJjAclqdvn6IK5NiYrhQk/" mce_src="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ZascJxrRNuToJXb5ONw0V38eEogKg8re4nahFzOdtfPI63Bn3mG_zCtmDr_3gpDF6DmmsW8jYazzuSlTLY_XXugtX9kG_A8Pr1QkE9dpaY46M1NZWUlKqvKwJjAclqdvn6IK5NiYrhQk/" width="150" height="150" /></a></div> |